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5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05

创新研究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目次
数智研究
卷首语
 
 
       卷首语
0 美国硅谷科创企业的成长对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启示
2025 Vol. 6 (10): 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62 KB)  ( 81 )
       目次
0 中英文目录
2025 Vol. 6 (10): 0-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971 KB)  ( 16 )
       科研管理
1 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理论基础、法律风险及规制进路
唐乾, 杨清望
高校有组织科研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形态,其理论基础可归为3类:①知识生产转型理论,强调科研范式由模式1向协同导向与问题驱动的模式2演进,突出跨学科整合与动态应变;②资源依赖与效率优化理论,通过资源池构建、风险对冲与规模协作,提升科研整合效率;③制度合法性驱动理论,通过政策响应、评价机制转型与社会合法性重塑,推动科研组织形态的制度嵌入。上述转型进程亦伴生多重法律风险:在多主体协作机制下,成果权属不清与分配争议频发;在科研任务规模扩张下,伦理审查滞后与制度规范缺失风险凸显;在跨界科研交付情境中,合同不确定性与涉外法律冲突问题加剧。针对上述问题,需从产权明晰、规范治理与风险防控3个方面构建系统性规制路径,统一产权界定规则与科研协议设计,完善伦理审查与经费监管机制,健全合同风险过滤与涉外安全联动平台,实现科研组织效率与法治保障的有机统一,推动高校科研组织形态向制度化、规范化稳健演进。
2025 Vol. 6 (10): 1-8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304 KB)  ( 12 )
9 非共识创新领域有组织科研实施路径研究——基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案例
赵宏媚, 张力玮, 赵文华
非共识创新是科技重大突破的关键来源,加强非共识创新领域有组织科研对于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文章聚焦非共识创新领域有组织科研实施路径,采用案例研究法,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分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非共识创新项目组织管理实践,以期为中国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文章提出完善非共识创新项目整体资助格局、构建非线性过程管理机制、主导构建非共识创新生态系统、扩大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在非共识创新领域参与的建议,能够为中国在非共识创新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学理和案例支持,助力产生前瞻性、颠覆性创新成果,催生新质生产力。
2025 Vol. 6 (10): 9-15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057 KB)  ( 14 )
16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组合效应研究——基于fsQCA模型分析
韩凤芹, 杨小强
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高校科技成果投入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联,而忽视了科研人员、转化机构和高校等参与主体的作用,以及各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交互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50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路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虽然增强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权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必要条件,各主体间的核心作用及相互间的互动机制更为关键。具体路径包括科研人员激励型转化体系、技术市场与科研人员均衡驱动型转化体系、科研人员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双重驱动型转化体系以及创投市场与转化人员双重驱动型转化体系。此外,通过剖析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模式,为高校针对性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
2025 Vol. 6 (10): 16-24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084 KB)  ( 24 )
       创新研究
25 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范轶芳, 沈明辉, 杨励雅, 龙开元
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是建成科技强国的根基,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亦顺应世界主要科学中心转移演进的历史规律。经过长期探索与发展,中国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已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亟待深化理论研究以持续优化建设路径。本文立足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内涵要求,聚焦其本质属性和核心特征,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体系,系统监测建设进程。研究发现,论文产出、知识产权等成果类指标实现程度领先,先进科学装置、大学及学科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展水平次之,基础研究投入、人才及科研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升空间还比较大。总体来看,中国当前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进展,相对于2035年、2050年目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73.07%%和56.38%,整体进程符合预期,有望如期达成战略目标。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现有理论研究视角,更为“十五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远实践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参考。
2025 Vol. 6 (10): 25-34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404 KB)  ( 30 )
35 面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技术状态链构建研究
赵一鸣, 张嘉仪, 孙运涛, 张家年
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主旋律,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在廓清新兴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等核心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科技研发与转化流程,以“创新-时间”二维框架为逻辑分析几类技术在核心技术状态链上的转换关系和逻辑链条,并结合科技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从市场价值和战略价值的视角出发,构建核心技术状态链理论模型,明确“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和“颠覆性技术发挥替代作用”两条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路径,并从技术追踪、筛选和分类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议,助力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2025 Vol. 6 (10): 35-45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2780 KB)  ( 15 )
46 技术分野、融合、创新:基于极紫外光刻的社区分析
陈实, 黄雯雯, 姜宜欣
论文选取2019—2023年EUV光刻领域新申请的专利,通过专利引文网络识别出模块化程度高且相对稳定的技术社区,结合IPC技术融合网络和计量模型,量化了特定社区的网络中心度指标对EUV技术领域的贡献。研究系统描绘了EUV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工艺流程及关键装置与配件,为技术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技术融合依赖多学科、多行业、多主体的协同合作,技术分野和分散化的全球技术供应链是技术创新的基本位,结构洞体现了技术分工的深化和需求的复杂化。本研究为中国在EUV光刻领域的技术跟踪与突破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缩小技术差距的建设性策略。
2025 Vol. 6 (10): 46-54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5096 KB)  ( 5 )
55 碳基芯片“技术换轨”的技术锁定破解研究
陈培, 玄兆辉, 李欣融, 杨武
“技术换轨”不仅是缓解技术断供风险和保障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手段,更是破解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锁定”的必然选择。极紫外(EUV)光刻和碳基电子技术是两大高端芯片关键技术领域,本文从技术特征和创新主体2个维度比较分析两大领域的技术锁定效应,并提出碳基芯片“技术换轨”的锁定破解理论机制与策略。研究发现,相较于碳基电子,从技术路径看,EUV光刻存在严重的锁定效应;从创新主体看,我国与领先国家在EUV光刻的技术锁定强度差距较大,验证碳基电子“技术换轨”的可行性。本研究为后发者技术轨道切入点选择和技术锁定破解提供了新的参考策略。
2025 Vol. 6 (10): 55-6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581 KB)  ( 14 )
68 美国区域创新的政策演进、内在逻辑和治理机制
王花蕾, 李强, 王丽颖
区域创新是一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美国联邦政府区域创新政策演进历程,揭示了联邦政府逐步重视区域创新作用的政策趋势,分析了这一变化背后区域发展理念的变化,并介绍了美国逐步形成的适合区域创新发展的多层次区域治理机制。相关政策、理念和治理机制客观反映了该领域的全球发展趋势,如强调“以地方为中心”、积极主动型区域政策,重视政府在弥合区域发展失衡中的作用,以及建立上下联动、横纵协同、区域协调的治理机制等。区域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也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美国的经验同样能为中国完善区域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025 Vol. 6 (10): 68-74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00 KB)  ( 27 )
75 标准必要专利必要性的内涵界定及判定方法——基于全球30家主要标准制定组织知识产权政策的实证分析
郑伦幸, 陈超
在全球科技与法律领域,标准必要专利必要性界定成为关注焦点,不同标准制定组织在性质、类型、时间以及强度4个关键维度上展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深受替代约束、价值取向和技术特征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现行全面覆盖法因受限于单一的比对方式,难以有效适配标准必要专利必要性的多维内涵,其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缺陷,即商业必要专利不当排除、事后之明认知偏差以及可选必要专利误判风险。基于此,应转换为综合分析法框架。首先,通过时序维度,确定专利文本与标准版本的对应关系,建立分析基准;其次,区分技术与商业必要性两类认定标准,构建差异化的验证路径;最后,引入强制必要与可选必要的二元结构,建立分阶式的证明强度体系。综合分析法框架通过解构标准制定组织政策的价值目标与技术逻辑,可为标准必要专利必要性认定提供更具适配性的分析模型。
2025 Vol. 6 (10): 75-83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5 )
       企业研究
84 国家战略赋能下民营经济与自主创新的协同发展研究
李程宇, 夏祖辉
在全球经济竞争与科技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对民营经济进行的高规格战略赋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构建考虑非线性技术突破的内生增长模型,揭示政府支持对民营经济与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传统内生增长理论存在线性盲区,难以解释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非线性技术跃迁,而通过区分基础创新与次级研究、内生化政策干预、引入泊松突破机制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可以有效刻画民营企业从“干中学”到基础创新驱动的演进路径,政府支持强度起着关键作用。实证研究表明,2018年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政策冲击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快速增长,验证了战略赋能的重要作用。研究揭示了通过动态补贴机制、风险共担体系与制度互补设计可助力民营企业突破逻辑斯蒂曲线的创新停滞和多重稳定状态的门槛效应,实现从0到1的自主创新突破。
2025 Vol. 6 (10): 84-93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331 KB)  ( 8 )
94 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机制——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的多案例研究
赵晨, 王戈菲
工业互联网作为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创新等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战略价值。尽管现有研究已揭示工业互联网通过技术与资源整合赋能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机制,但尚未关注人才链在这一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难以有效破解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中的深层次瓶颈。因此,基于平台赋能理论,本研究通过对3个典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案例分析发现:工业互联网通过“组织赋能—结构赋能—场域赋能”的递进式路径提升人才链的价值创造能力;与3种赋能维度相对应,人才链在方向引导、资源利用和生态构建3个方面有效化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中的关键堵点;在此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平台赋能—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路径实现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一体化部署。本研究构建了工业互联网赋能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机制框架,不仅从动态视角拓展了平台赋能理论的内涵,为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人才—创新—产业”协同困境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 Vol. 6 (10): 94-102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709 KB)  ( 3 )
103 孵化服务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被调节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徐示波
孵化服务对提升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孵化服务通过何种机理提升创业企业创新绩效是一个缺乏关注而有待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2017—2019年众创空间样本数据对理论进行检验,探究孵化服务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构建被调节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发现,孵化服务均能促进创业企业创新绩效,但存在强弱程度差异,其中资金支持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大;孵化服务的作用路径存在融资约束、人力资本的多重中介效应;政府补贴负向调节孵化服务的直接和中介作用效应,而所有制差异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孵化服务与企业创新之间的深层次作用机理研究。
2025 Vol. 6 (10): 103-111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285 KB)  ( 7 )
112 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保护规则的完善
锁福涛, 杨启凡
中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保护法律制度主要是2001年颁布实施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集成电路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存在专有权保护范围界定模糊、侵权认定规则不一致等现实挑战。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保护范围与独创性要件密切相关,布图设计三维配置与现有设计的整体差异是独创性的判断基础;应明确要求权利人登记时提交电子版图样,结合“独创性声明”制度确定保护范围,解决专有权载体的效力冲突,便于司法鉴定提取与比对技术特征,契合智慧司法整合技术数据的要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侵权判定应当强化主观要件,凸显接触可能性,以保护范围为基础判定实质性相似,在尊重技术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规则可预期、方法可选择、说理可验证”的侵权判定体系。
2025 Vol. 6 (10): 112-12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298 KB)  ( 2 )
       数智研究
122 “助推器”还是“绊脚石”:工业互联网平台嵌入对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转型的影响
宋悦, 张安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推动制造企业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重塑了制造企业洞察市场需求、优化生产流程、创新服务模式的方式。本研究基于社会嵌入理论,揭示工业互联网平台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对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转型的影响机理及作用路径,分析平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选取我国367家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工业互联网平台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与数字服务化转型都呈倒U形关系;②市场感知在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与数字服务化转型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资源重构在结构嵌入与数字服务化转型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关系嵌入与数字服务化转型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③平台开放度加强了结构嵌入与市场感知、资源重构的倒U形关系、削弱了关系嵌入与资源重构的倒U形关系,在关系嵌入与市场感知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该研究结论对于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企业实现数字服务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5 Vol. 6 (10): 122-132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87 KB)  ( 12 )
133 制造业企业数智服务化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研究
王莉静, 郭辰雨, 杨晨, 李庆雪
随着数智技术嵌入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过程,企业资源能力发生变化并影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但数智服务化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还有待挖掘。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数智服务化如何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企业如何根据自身资源能力禀赋选择适配战略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结果如下。(1)不存在导致高/非高水平商业模式创新的单一必要条件。(2)数智服务化驱动高水平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可以归纳为4类:“人才与资金齐聚的服务能力驱动型”“竞争能力与服务能力双重驱动型”“人财物三重资源保障型”“资金与技术齐聚的竞争能力驱动型”;缺乏资金资源和市场竞争能力是造成非高水平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原因。(3)服务先行企业和智能先行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存在明显差异。研究深度融合了资源基础理论和服务主导逻辑,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在数智服务化场景下的解释边界,揭示了数智服务化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组态复杂性,为企业依托数智服务化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指引。
2025 Vol. 6 (10): 133-142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266 KB)  ( 5 )
143 论算力基建的数字环境治理悖论及其破解——技术反弹效应下的法治进路探索
李文卿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在保障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杰文斯悖论下的数字环境治理难题。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加剧了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以及电子废弃物问题,法治介入可有效化解环境负外部性风险。以欧盟为代表的治理主体践行“双化协同”监管,率先确立气候披露义务、能效硬性指标、延伸生产者责任等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但数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制度性张力仍然存在。在协同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方面,中国应加快政策体系的法治化转型,搭建覆盖算力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体系,根据建设、运营、淘汰不同阶段健全差异化监管机制。另外,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为技术创新预留适度空间,以实现算力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共进,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025 Vol. 6 (10): 143-15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085 KB)  ( 20 )
152 数据要素的规制路径:从“赋权困境”到“反法赋能”
余蔚琳
随着国家将数据明确定位为关键生产要素并大力推动其市场化配置,数据规制领域关于其路径选择的争论日益深化,核心在于以产权界定为核心的“赋权”模式与以行为规制为核心的“赋能”模式何者更优。本文深入分析传统“赋权”路径在数据治理中面临的市场失灵、高昂交易成本及“反公地悲剧”风险,指出其不适应数据非竞争性、动态增值的特性。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现状及其法经济学原理的考察,本文论证了该法作为数据保护“赋能”路径的比较优势。该法的优势在于,它提供的是支援型激励,而非创设型激励。在数据初始确权成本高昂而估价成本相对较低时,这种支援型路径以责任规则为导向,能有效降低界权和估价成本,同时避免了创设型激励可能诱发的数据垄断、权利滥用及普遍侵权等问题,更契合数据保护的需求。据此,建议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规制实践中,摆脱“赋权困境”,转向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代表的“赋能”新范式。
2025 Vol. 6 (10): 152-159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076 KB)  ( 16 )
160 特朗普2.0任期美国人工智能战略研究:变局剖析、对华影响与应对策略
潘雨祥
随着特朗普2.0任期开启,美国人工智能政策逐步背离技术治理传统,转而聚焦于国家安全对抗与意识形态输出。基于此,特朗普政府将人工智能政策工具化,以服务国内政治斗争;同时借技术主权之名,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打压战略竞争对手的合法基础。这种政策功能的政治化转变,正在深刻重构美国人工智能战略的运作逻辑。在优先目标上以国家安全压倒技术发展,在行动逻辑上以遏制对手取代自主提升,在决策模式上以政治忠诚排斥专业判断。人工智能战略内核的演变,不仅削弱了美国的技术创新并影响国际发展格局,也对中国构成外部压力。为应对这一变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应立足自身制度优势,建立短期风险缓释机制,强化中期内生创新能力,并构建长期的开放包容治理范式,主动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新秩序。
2025 Vol. 6 (10): 160-16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068 KB)  ( 22 )
168 技术权力驱动下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研究——以美国为例
卢超, 丁佳豪, 阳莹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国科技竞争愈发呈现技术政治色彩,技术权力成为驱动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外源动力。本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系统解构美国AI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探索技术权力驱动下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研究发现:①AI技术竞争遵循“物质资源控制—市场网络塑造—制度规则垄断”演化路径,对应着技术权力从物质型到网络型,最终向制度型的形态迭代;②三重技术权力驱动下,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经历了从AI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向AI产业创新生态系统、AI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两次跃迁,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权重此消彼长,形成“政府引导—政企协同—市场主导”的演进轨迹;③AI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受创新机制和治理机制共同作用,且二者存在协同效应。
2025 Vol. 6 (10): 168-179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357 KB)  ( 15 )
180 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优化:欧美经验及其启示
何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亟须加强对相关监管制度的理论探索。通过对中国、欧盟和美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发现:我国监管制度在主体、规范、工具及问责方面存在不足;欧盟以内部统筹、安全可信、风险导向和违规惩处为核心,构建一体化的监管制度;美国基于政治体制、权益保护、发展导向和市场激励,形成分布式的监管制度。未来,我国应强化主体协同,建立多元衔接互动机制,增强监管资源供给;优化规范体系,基于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路径,逐步完善和统一监管规范;扩充工具配置,加强质量跟踪评估和多层次风险监测工具的建设和应用;倡导审慎问责,优化损害归责和责任减免机制,实现责任合理分配并构建创新容错空间。
2025 Vol. 6 (10): 180-188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072 KB)  ( 14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1/58884593/58884590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