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5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05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企业研究
人才研究
研究与探讨
首卷语
目次
首卷语
0
推动科研评价问题的标本兼治
龚旭
2025 Vol. 6 (9): 0-0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782 KB) (
52
)
目次
0
中英文目录
2025 Vol. 6 (9): 0-0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974 KB) (
28
)
创新研究
1
基于组织惯性视角的高校有组织科研研究
陈良雨, 张欣
在知识生产模式现代化转型的影响下,高校科研的组织化程度也在提升,而有组织科研正是推动科学研究从 “无组织”或 “组织无序”向 “组织有序”转变的重要抓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组织科研对于高校科研创新活动的价值明显,但从 “无组织”到 “有组织”的科研转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组织层面的组织惯性就不容忽视。从现实状况看,高校有组织科研面临的组织惯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惯性对高校跨学科组织建设的制约、心理惯性对个体研究偏好适应集体研究偏好的阻碍、资源惯性对科研资源配置模式合理性程度降低等方面。为了有效应对组织惯性问题,高校有组织科研需要从 “组织学习”机制建设、 “激励兼容”机制建设以及 “资源编排”机制建设等方面推进。
2025 Vol. 6 (9): 1-8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065 KB) (
57
)
9
“卡脖子”情境下科技领军企业如何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替代——对华为鸿蒙生态的单案例探索
霍影, 孙辉
随着地缘科技竞争加剧,科技领军企业构建本土生态以替代国外生态体系,已成为突破 “卡脖子”困境的关键,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解释不同生态系统间竞争优势的转换机理。本文引入现代生态学中的 “替代”理论,以华为鸿蒙生态在特定市场空间对安卓系统的替代进程为典型案例,探究中国科技企业在 “卡脖子”情境下构建具有竞争力本土生态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 (1)科技领军企业面临技术生态与商业生态的双重 “卡脖子”困境,通过最优区分行动可以有效应对市场合法性与技术竞争性双重压力,进而引领本土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2)本土生态替代国外生态分为孵化培育期和成长竞争期两个阶段:前者可以通过技术生态兼容、商业生态引流建立起合法的独特性,构建补偿协奏机制跨越用户数量门槛实现系统替代;后者可以通过技术生态取代、商业生态重塑发展出独特的合法性,构建整合协奏机制跨越产品类别门槛实现生态替代。
2025 Vol. 6 (9): 9-20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2477 KB) (
43
)
21
开放参与度对数字开源社区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戚湧, 王心鑫, 邓雨亭
数字开源社区作为一种新型开放式创新模式,通过自由、自愿、自主的开放参与机制整合异质性资源以实现高价值创新绩效,其组织韧性的作用在动荡环境中日益凸显,同时以开源许可条款为规制载体,保障创新过程平稳运行。基于2022年GitHub全域开源协作强度前300项目,研究开放参与广度与深度对数字开源社区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组织韧性的中介效应以及开源许可规制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 (1)开放参与广度和深度均显著促进数字开源社区创新绩效; (2)组织韧性在开放参与度对数字开源社区创新绩效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开源许可规制中限制程度类型与专利许可条款均反向调节开放参与广度对数字开源社区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正向调节开放参与深度对数字开源社区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开源社区应完善开源生态体系、健全协作开发机制、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发挥知识产权规则作用等管理启示。
2025 Vol. 6 (9): 21-29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106 KB) (
20
)
30
中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是否激励了县域创新产出的 “量” “质”提升?
孙冰, 栗剑
本研究基于自2009年起实行的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对县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显著激励了县域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稳健性检验支持了该结论。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仅对创新数量存在长期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加强了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政策对县域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的积极影响;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也显著促进了县域创新投入、商标注册以及经济增长。本研究为激励县域创新产出、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025 Vol. 6 (9): 30-3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554 KB) (
10
)
科技政策
40
构建技术保护空间:新兴技术生态位跃迁的政策机制研究
耿红军, 才淼, 王昶, 李启厚
如何发挥创新政策作用,构建有效的新兴技术保护空间,推动新兴技术生态位跃迁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动力锂电池技术为例,基于战略生态位理论,对推动新兴技术生态位跃迁的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推动新兴技术生态位跃迁创新政策由期望建立、网络构建、市场创建、制度策略等政策工具组合而成,分别发挥引领机制、赋能机制、培育机制与遮蔽机制作用,协同构建新兴技术保护空间,促进新兴技术生态位跃迁;技术保护空间是政策工具组合作用于生态位的关键环节,政策工具组合、技术保护空间以及生态位之间呈现协同演化特征,随着新兴技术生态位从技术生态位到市场生态位再到范式生态位的跃迁,需要政策工具组合不断调整,推动新兴技术保护空间的建立、调整和撤消。
2025 Vol. 6 (9): 40-49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808 KB) (
41
)
50
中国数据安全态势评估、时空演化与敏捷响应机制
徐君, 邢豪, 张珂铭, 于轩
评估中国数据安全发展态势,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数据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全国、各省市及三大区域数据安全发展态势,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科夫链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提出敏捷响应机制。结果显示:中国数据安全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呈现 “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区域数据安全发展态势差异显著,东西部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数据安全发展态势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全国层面、东部区域、西部区域数据安全发展态势呈多极化,中部不存在明显极化现象,随时间推移极化现象逐渐减弱;数据安全发展态势前景较好,稳定性强,展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跨类型转移概率较低,高水平省市辐射效应显著。
2025 Vol. 6 (9): 50-60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3431 KB) (
27
)
61
创新政策组合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财税政策视角
梁彤缨, 喻守鹏
本文基于财税政策的视角考察了 “创新政策工具组合”和 “创新政策层级组合”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采用2008—2019年中国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企业研发效率,并运用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估计创新政策组合的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创新政策工具组合、创新政策层级组合对于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政策 “组合拳”具备良好的互补作用和协同效应;分别与单一政策工具、单一层级政策相比,创新政策工具组合、创新政策层级组合的强大合力对于企业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并且更加稳定;与弱融资约束企业相比,创新政策工具组合对强融资约束企业研发效率的正向影响更大;与国有企业相比,创新政策工具组合、创新政策层级组合对非国有企业研发效率的正向影响均更大。
2025 Vol. 6 (9): 61-6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075 KB) (
8
)
企业研究
70
WSR系统方法论视角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识别与应对
西桂权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频繁遭遇 “卡链” “堵链” “断链”等冲击背景下,密切关注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重大风险,主动谋划应对风险对策以提升其韧性和安全水平十分重要。基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状,分析产业链供应链条裂缝的表现、成因。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研究文献、典型案例、新闻报道、深入访谈、政策文本等资料进行质性分析,提炼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论中的物理-事理-人理方法 (WSR),构建基于情报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应对WSR模型,分析模型中物理层、事理层和人理层的作用机制。研究构建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应对WSR模型,能够引导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应对向多元主体协同方向转型,构建起集风险监测、识别及应对管理于一体的协同联动治理机制,为有关部门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提供参考。
2025 Vol. 6 (9): 70-81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205 KB) (
4
)
82
国有企业合作创新突破原创技术的机制与效应
刘和东, 徐艺丹
本文将科学合作、技术合作、融合创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深入剖析3种合作方式对国企原创技术突破的影响机制;收集2013—2022年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测度并比较不同合作创新方式对原创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科学与技术合作及融合创新对国有企业突破原创技术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②知识承接与技术整合能力分别在国企科学与技术合作突破原创技术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③国企科学合作显著正向调节技术合作突破原创技术。④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国企不同合作模式在不同阶段的效应不同:在成长与衰退期以技术合作为主、以科学合作为辅;在成熟期以融合创新为主、以技术与科学合作为辅。⑤从行业性质视角看,高科技国企的科学与技术合作、融合创新对原创技术突破效应更大。
2025 Vol. 6 (9): 82-93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281 KB) (
38
)
94
组织学习视角下深海油气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以中国海油 “璇玑”系统为例
李莎, 刘园彬, 张瑶, 张延平, 赵心洁
深海油气开发关键核心技术 “空心化”是制约海洋资源高效利用的 “软肋”和 “瓶颈”,后发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学习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题成为关键。本研究以中国海油 “璇玑”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组织学习视角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展开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经历功能性、可靠性、成熟性技术突破3个阶段。各阶段,基于外部环境和企业精神的双重驱动,企业采取 “播种型-咨询型-独奏型”的差异化组织学习模式,展开组织学习活动,推动技术进阶突破。本研究拓展并深化了组织学习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为深海油气技术创新突破提供经验借鉴。
2025 Vol. 6 (9): 94-102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368 KB) (
7
)
人才研究
103
基础研究青年科学家成长特征分析——来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证据
杜先进, 江海燕, 墨宏山, 车子璠, 刘龑龙, 吴根, 莫申江
为了解基础研究青年科学家成长特征,选取2016—2023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分基础研究领域重点专项资助的青年科学家为研究对象,运用履历分析法研究青年科学家的群体特征及其对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基础研究青年科学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时约70%具有正高级职称, “英雄少年”不时出现,物理领域女性青年科学家比例相对较低;良好的教育背景与高水平导师有助于青年科学家成长,数学领域青年科学家赴海外攻读博士的占比高达45%;海外工作特别是博士后经历是基础研究青年科学家的重要成长路径,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的占比高达75%,生物领域均值较高。本研究从强化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发挥高水平导师作用及不同领域差异化管理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5 Vol. 6 (9): 103-113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2898 KB) (
37
)
114
面向能级提升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 “规模-结构-绩效”研究
常旭华, 姚雯静, 普丽娜
伴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要求,实验室体系已排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首位,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作为体系底层基础和后备力量,其能级跃升离不开高质量人才队伍的支撑。对标新形势与新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国省级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但受平台能级制约仍存在体量不足、结构失衡、绩效不佳等发展障碍。基于此,本文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的 “规模-结构-绩效”分析框架,提出针对性扩充队伍规模,提升队伍能级;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塑实验室考评生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真正推动中国实验室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5 Vol. 6 (9): 114-124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530 KB) (
4
)
研究与探讨
125
国际标准制定体系分化的成因检视与话语制度分析——以信息与通信技术标准为例
徐申
在ICT标准制定领域,财团联盟构建的私人规则日益侵蚀传统国际标准化机构的监管空间。通常以为,财团联合体取代传统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更能满足技术自治和市场竞争的治理需求。然而,以数字时代的地缘政治竞争为立场,探讨美欧在国际标准制定权的博弈时,需借助话语制度主义分析工具,破除硅谷意识形态下被简化的历史叙事。面对标准体系的私有化发展,美国不仅利用 “多方利益相关方”的概念,为其主导的标准制定体系辩护。同时,通过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条文的 “建设性模糊性”,重塑合法性框架,推动国际标准的认定从 “形式主义”转向 “实质主义”。当前,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如何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究竟是在传统的国际标准体系内展开竞争,或仿效美国历史经验创设新的国际标准制定机构,需审慎权衡。对此,我国应在增强科技硬实力基础上,针对西方国家在合法性与正当性层面的法律话语诘难,系统开展知识生产与理论建构。
2025 Vol. 6 (9): 125-135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130 KB) (
9
)
136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驱动机理及演进趋势
刘昱宏, 王娟茹
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本文辨析数据要素内涵及其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联系,探讨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驱动机理及演进趋势,揭示数据要素赋能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研究发现:①数据要素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能直接推动新质劳动者能力升级、新质劳动资料形态革新与新质劳动对象范畴拓展。②数据要素引发的生产力变革通过三重机制交互推进:技术场景牵引驱动算法与算力迭代升级,跨界融合机制破解产业转型核心痛点,协同治理框架保障多元主体动态均衡,三者共同构成系统性作用链条。③基于激发技术与模式的创新驱动、赋能组织实现决策改善、提升资源与要素的配置优化,数据要素以其独特的乘数效应联动其他生产要素,为生产力的跃升提供强劲动力。④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演化趋势呈现阶段性特征,导入期表现为技术突破触发的产业爆发与资本过热引发的市场狂热双重形态,转折期演化出泡沫挤出、标准建立与主体博弈的动态调适,拓展期则演化为主体协同的生态重构与价值闭环的成熟应用两阶段递进。⑤实践层面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以夯实要素流通底座,注重数字技术创新以拓宽智能应用场景,完善数字政策引导以增强产业抗风险韧性,形成数据要素驱动生产力升级的可持续路径。
2025 Vol. 6 (9): 136-148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974 KB) (
19
)
国际研究
149
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的国际镜鉴与政策建议
徐晨, 熊焰
集成电路是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溢出效应。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高端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高度依赖进口,这种非自主可控局面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对许多依赖芯片的制造产业造成负面冲击。自20世纪以来美日组建了多个创新联合体,扶持半导体设计、制造和设备材料企业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本文以集成电路创新联合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梳理美国SEMATECH、EUV LLC和日本VLSI联合体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究中国如何组建和运行创新联合体以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本文构建了含目标选择、组织设计和价值创造的政策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协同创新和合作竞争理论,同时对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科技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实践启示意义。
2025 Vol. 6 (9): 149-158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1373 KB) (
9
)
159
技术封建主义视角下的美国芯片法案——以公私混合模式为线索
沈伟, 吴柄萱
技术封建主义是科技巨头实施技术垄断与社会控制的经济形态。在数字经济和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芯片法案试图维护技术霸权,形成公私混合经济模式。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资助芯片产业发展,塑造技术安全复合型体制,重构全球芯片产业格局。科技巨头借助芯片法案巩固垄断地位,加剧科技资本与传统资本、寡头与无产者之间的分化态势,形成数字权力等级架构。美国芯片法案在公私双重维度上推动技术封建主义成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中国应提高芯片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性,强化数字资本监管,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强国之道。
2025 Vol. 6 (9): 159-167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1143 KB) (
8
)
168
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德两国比较的视角
晁冉冉, 陈莉, 王生刚, 李敬锁
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基于耦合协调理论框架,选取中德两国2007—2021年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与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解构两国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的协同演进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中德两国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的综合指数呈现非对称增长特征,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虽实现年均14.42%的发展速度,但科技人才创新效能明显低于德国,表明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潜能尚未有效激活; (2)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显示,中国实现由濒临失调至中级协调的四阶跃迁,德国则维持初级协调至中级协调的渐进优化,但两国均未突破良好协调阈值,表明协同互动发展机制仍待完善; (3)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经济与政策因素构成中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约束,其核心驱动因子呈现由传统要素向制度性因素的转变,而德国则形成教育与社会因素的双轮驱动格局,凸显出人力资本与创新生态的协同强化效应。本文为我国突破 “高人才规模-低创新效能”困境、促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协调发展提供了启示。
2025 Vol. 6 (9): 168-177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265 KB) (
7
)
178
澳大利亚基础研究资助布局和发展态势分析——以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发现项目为例
车尧, 李兵, 张强, 周洪
国家科学基金的布局与演变反映了国家科技战略的优先方向。本文以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发现项目为例,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进行分析,结合项目数量、资助金额及其占比,揭示其基础研究的资助布局和核心主题发展态势。研究发现,ARC的资助策略已从追求项目广度转向提升项目质量,顶尖高等教育机构在资金争取方面持续领先。主题分布显示,政治文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频繁获得资助,而核物理学和能源科学由于其高平均资助额,突显了对尖端科技和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细胞生物学和能源科学等领域已成为科研创新的活跃领域。建议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效结合,加强对顶尖机构基础研究的支持,促进STEM与人文社科的基础研究协调发展,并重视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布局。
2025 Vol. 6 (9): 178-188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3659 KB) (
11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1/58884593/58884590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