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5年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11-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企业研究
目次
数智治理
卷首语
卷首语
0
未来五年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郭铁成
2025 Vol. 6 (11): 0-0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776 KB) (
92
)
目次
0
中英文目录
2025 Vol. 6 (11): 0-0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977 KB) (
11
)
创新研究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变迁的纵贯研究
杨一帆, 陈兰
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制度安排,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变迁经历了高度集中的“探索建构期”、开放转型的“改革发展期”、体系性跃升的“新型构建期”3个环环相扣的历史阶段。然而,该体制的变迁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国家科技战略目标驱动、科技领导体制调适、科技组织模式适应、科技资源配置优化以及科技成果面向扩展等五重逻辑交互作用的动态结果。对建国以来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变迁进行纵贯研究,既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制度优势提供学理支撑,又为新时代健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决胜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实践启示。
2025 Vol. 6 (11): 1-9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090 KB) (
36
)
10
基于动态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柔性演化研究
蒋敏, 李天柱
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创新生态系统柔性能够主动适应、利用乃至制造变化,推动系统向更高层次演化。采用纵向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提出基于动态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柔性演化模型。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历经萌芽、捕捉、扩张、重构4个阶段,形成“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制造变化— ‘适利并行’”的柔性机制。动态能力基于“感知—捕捉—重构”3个维度的阶梯式跃迁支撑柔性机制运行,推动系统沿“依附松散—本地紧密—全球协同—自主可控”的路径演化。本研究完善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基础,为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培育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启示。
2025 Vol. 6 (11): 10-21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918 KB) (
19
)
22
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武圣博, 刘芳含, 曹聪, 管延军
在大国战略博弈和硬科技竞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日益成为中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更是建设科技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人才驱动,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正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战场。本文分析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演化逻辑及其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新要求与新挑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社会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完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育体系,优化高水平海外科技人才的集聚模式,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系统性建议,旨在着力破除人才制约发展科技创新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诸多堵点,以推动中国不断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勇毅迈进。
2025 Vol. 6 (11): 22-31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312 KB) (
18
)
32
科技成果跨区域协同转化的三方演化博弈研究——以“秦创原”为例
袁晓军, 李娟
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和转化是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问题。以陕西“秦创原”建设为例,通过构建成果溢出地、承接地及科技中介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剖析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与转化的内在机理,探索各因素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建立跨区域成果溢出转化机制有利于成果转化相关各方;②利益共享对推动不同区域间科技成果流动和转化有积极作用;③成果自身价值、政府补贴及科技中介等对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和转化机制建立具有促进作用。上述发现为设计和完善科技成果跨域性转化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和经验证据。
2025 Vol. 6 (11): 32-43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2799 KB) (
16
)
产业研究
44
“技术—场景”驱动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塑造路径研究
张启媛, 王宏起, 李晓莉, 杨仲基
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政府通过塑造创新生态系统培育未来产业、获取先发优势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基于“技术—场景”二元协同框架,分析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逻辑,采用多案例研究法,从分层网络结构视角深入剖析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塑造路径。结果表明:基于技术与场景的双向共振,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表现为层级内部交互、双向赋能和螺旋上升的运行逻辑,其塑造路径由架构者根据技术与场景变化按照起点、重点与顺序的逻辑进行动态适配,形成了创业突破型、顺次推进型、双驱引动型和溢出渗透型4种路径。丰富了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架构者和产业培育理论,为政策的精准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2025 Vol. 6 (11): 44-54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4899 KB) (
21
)
55
基于专利价值视角的产业竞争优势测度与比较研究——以5G移动通信产业为例
肖莉娜, 杨武, 刘明珠
增强5G产业竞争优势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3年中、美、日、韩在5G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从专利价值视角构建“技术—经济—法律”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5G产业竞争优势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熵权法测得指标权重,应用合成指数法得到中、美、日、韩的5G产业竞争优势指数。结果表明,从总指数看,中国2018年超过美国成为5G产业第一大优势国。分维度看,中国在技术和经济维度上的竞争优势较突出,但仍需进一步推动5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加速构建5G应用生态,持续提高专利保护水平以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
2025 Vol. 6 (11): 55-63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451 KB) (
4
)
64
“促稳”抑或“促变”?人工智能对供应链关系的影响研究
孙国强, 王梦茹
本文基于2010—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焦点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供应链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了供应链关系稳定性,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可以通过市场匹配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整合协调机制3条渠道提高供应链关系稳定性;调节机制表明,供应链网络地位提高会减弱人工智能对供应链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供应链关系稳定性的提升作用在不同维度下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成长期的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处于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低、融资约束水平低、地理距离较远的情景下,人工智能对供应链稳定性的促进效果更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推动“智链融合”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5 Vol. 6 (11): 64-72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212 KB) (
8
)
73
科技金融何以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
王媛媛, 刘传明
科技金融试点既是政策引导金融创新为产业链技术攻关提供资金支撑的重要实践形式,也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有力举措。本文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创业板、科创板、中小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数据和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影响渠道分析发现,科技金融试点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工业智能化以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3种途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且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和行业异质性。研究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破解产业链升级的资金约束难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可控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 Vol. 6 (11): 73-81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771 KB) (
10
)
企业研究
82
标准制定者身份对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姜彩楼, 寇宴铭, 李江兰
人工智能是驱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力量。由于人工智能产业具有产品复杂性和技术集成性特征,中国将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提升标准化能力作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2010—2021年人工智能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标准制定者身份对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标准制定者身份显著提升了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质量,且在应用层企业、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中更加显著。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标准制定者身份能够通过促进合作创新和提高创新效率等方式提升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质量。为此,中国要高度重视标准化战略对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标准先行”带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并充分挖掘标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向促进机制,实现人工智能企业标准和技术协同提升。
2025 Vol. 6 (11): 82-8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2367 KB) (
10
)
90
智能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催化剂——基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研究
李小胜, 韦博杰
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政策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智能制造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智能制造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制造通过人工智能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本增值4条路径赋能企业绿色创新。调节效应显示,信息披露质量和媒体关注度在二者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企业位于高市场化水平城市且ESG表现较好时,该促进作用尤为突出。本文为理解智能制造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对政府推进智能制造政策、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025 Vol. 6 (11): 90-99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453 KB) (
15
)
10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政策效应评估
宋子玉, 彭湃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是推动产教融合与激发协同创新的核心举措。本文基于2007—2016年“211工程”及省部共建的104所高等学校的面板数据,构建准自然实验设计,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政策对校企协同创新的动态处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高校的校企联合专利申请量,且以技术转化价值较高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主;政策效应随时间推移持续增强。此外,机制检验证实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高校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规模和科技课题数量。异质性检验进一步表明,政策效果在综合类与理工类高校、中西部地区高校及博士培养层次更显著。本研究首次从微观计量视角揭示高等工程教育政策的动态创新驱动效能,对深化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2025 Vol. 6 (11): 100-110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990 KB) (
6
)
111
精益创业能力何以赋能创业机会识别?——来自中国初创企业的证据
刘方南, 胡海青, 张哲
创业机会的有效识别是创业活动成功的必备因素,而外部环境的复杂化使初创企业难以有效识别创业机会。精益创业能力对初创企业有效识别创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精益创业能力、资源拼凑、创业机会识别和数字化管理能力间的理论模型,以中国初创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精益创业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显著正相关,且资源拼凑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此外,数字化管理能力正向调节精益创业能力与资源拼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年龄在3~8年的初创企业的数字化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行业类型为高科技行业的初创企业的精益创业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与数字化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本文通过揭示精益创业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拓展了精益创业领域的相关研究,为初创企业高效识别创业机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决策借鉴。
2025 Vol. 6 (11): 111-120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151 KB) (
6
)
数智治理
121
我国网络数据安全监管体系的制度缺陷与完善路径
徐伟, 韦红梅
网络数据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基于整体性视角,按“事前—事中—事后”3个环节阐释我国网络数据安全监管体系框架,揭示闭环监管体系难以形成的根本症结。研究发现,现有体系存在数据分类标准不统一、部门联动机制不畅、跨境监管机制不完善等突出短板,不仅制约局部制度效能还影响闭环监管体系的形成。需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应对”的闭环监管体系:在事前环节,统一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增强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细化安全审查规则;在事中环节,提升监测预警技术支撑水平,完善跨境数据监管机制;在事后环节,强化部门联动与应急处置能力,并完善阻断法与对等反制立法。
2025 Vol. 6 (11): 121-129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420 KB) (
11
)
130
迈向敏捷治理: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的实践困境与体系优化
孙方磊
人工智能科技伦理审查是实现人工智能有效治理的关键制度安排。当前审查实践面临三重核心困境:审查标准因静态僵化而呈现动态适应性不足,难以应对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复杂应用场景;审查过程因跨学科知识供给缺失与更新迟滞,导致风险判断脱离多元价值认知与社会共识;审查机制因与其他风险治理工具衔接失灵,陷入功能混同与效力弱化的治理碎片化局面。作为一种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治理范式,敏捷治理具有动态性、适应性与协同性等核心优势,契合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治理需求,可通过动态类型化标准体系构建、伦理商谈机制嵌入以及软硬协力的规制模式应用实现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的制度优化。以此为指引,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制度应构建敏捷迭代、场景导向的动态标准体系以及开放协同、持续演化的知识供给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伦理审查与其他风险治理机制的有效衔接,推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的效能跃升。
2025 Vol. 6 (11): 130-13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181 KB) (
30
)
140
中国数据确权的策略特征及其制度进阶路径——基于地方政策文本的扎根分析
郭彦彦, 吴福象
数据确权是保障数据安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数据确权的策略分析,可为中国数据确权的基础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利于为其他主体的确权实践提供要点指引。以2016—2024年的64份地方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出由技术、组织、环境三者相互补充的TOE框架数据确权体系。研究发现中国数据确权面临技术滞后性、体制非系统性、环境薄弱性等困境。在TOE框架内,结合美欧经验,本文提出应平衡数据确权制度框架,并从注重技术攻关与应用、坚持体制协同和资源明确并重、强调“软”“硬”制度融合3大核心路径形塑数据确权体系的规范性与灵活性,实现数据确权的路径进阶,从而更好顺应数据治理进程。
2025 Vol. 6 (11): 140-150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508 KB) (
14
)
151
数智时代政务大模型数据安全风险及治理机制研究
王正超
作为数智时代赋能政务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大模型嵌入政务系统的应用场景和能力边界持续拓展,推动“信息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向“模型即服务”的政务形态跃迁。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具备良好的本地化部署能力和“二次开发”潜力,在针对具体政务场景实现定制训练与融合应用的同时,也在模型部署、训练与应用层面引发结构性、多维度数据安全风险。具体表现为,模型部署层的技术原生性和场景伴生性数据安全风险,模型训练层的训练数据来源和内容安全风险,模型应用层的显性和隐性数据安全风险。从根本上看,上述风险深度嵌套于政务系统对大模型技术应用的接纳之中。对此,基于TOE框架构建“技术加固—组织协同—环境优化”的三维治理机制,提出在强化技术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协同的组织体系与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实现鼓励创新与风险规制之间的价值平衡。
2025 Vol. 6 (11): 151-160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1358 KB) (
28
)
国际研究
161
量子计算技术的风险治理研究:欧美镜鉴与中国方案
张珺皓
量子计算作为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核心技术,正从理论构想走向实用化阶段。本文从量子计算的科学原理入手,揭示其基于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特性所实现的指数加速与在特定问题中实现计算复杂度优化的“量子优越性”。从风险维度分析,量子计算引发国家安全的技术规制风险、市场秩序的公平竞争风险和个体层面的伦理法律风险。通过对比美国技术治理谦抑理念下的维护科技领导地位与欧盟审视全球量子竞争生态下的技术保护主义,提出中国应采取包容审慎与适应性治理相融合的思路,构建政府主导的大科学装置式发展路径和技术本土化战略。在实施路径上,建议设立量子技术产业促进与发展战略机构,采取问题导向、急用先行与场景化规制的策略,并善用隐私增强技术缓解量子技术风险。在竞争与创新中,中国应保持理性规制与前瞻创新并重的治理智慧,引领“量子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2025 Vol. 6 (11): 161-170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115 KB) (
25
)
171
中美专利技术会聚层次对专利市场价值影响的比较
邓思铭, 栾春娟
探究技术会聚层次对专利市场价值影响的中美差异,对推动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0年中美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领域授权发明专利数据,比较两国技术会聚层次的分布演进特征及其对专利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专利主要集中于CPC大组和小组层次会聚,美国则更多分布于部类、大类和小类层次会聚,且两国差异随时间扩大;中美热点技术领域均聚焦电学、作业运输和机械工程,但中国呈现较大波动,美国保持相对稳定;回归分析表明,技术会聚层次越高对专利市场价值的提升作用越显著,且该效应在中国更为突出。本研究从时空异质性视角拓展了技术会聚理论,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差异化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2025 Vol. 6 (11): 171-179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3301 KB) (
4
)
180
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
李谦余
本文基于“技术—产业—政策—伦理—安全”五维协同框架,采用文献计量与语义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2000—2025年中西方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研究发现,中国以硬件性能优化与工业场景整合为核心,通过政策驱动加速核心部件国产化与规模化应用;欧美等国则侧重AI算法、垂直领域生态构建及伦理合规,形成“肢体优先”与“大脑主导”的互补性分工。双方在技术研发、产业模式、政策工具及伦理治理上呈现显著差异:中国依托制造优势推动全链条整合,欧美通过细分市场与开源技术强化生态壁垒;中国政策侧重激励型扶持,欧美强调防御型监管。中国需加强算法研发与跨学科协同,深耕医疗、养老等垂直场景,借鉴“沙盒监管”平衡创新风险,并构建兼容文化差异的伦理框架与国际标准对标的安全体系。本研究为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中国突破“卡脖子”瓶颈并实现差异化竞争。
2025 Vol. 6 (11): 180-188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5745 KB) (
28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1/58884593/58884590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