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5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05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首卷语
专题笔谈
目次
 
 
       首卷语
0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刘刚
2025 Vol. 6 (8): 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95 KB)  ( 27 )
       目次
0 中英文目录
2025 Vol. 6 (8): 0-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993 KB)  ( 5 )
       专题笔谈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刘冬梅, 吕金虎, 郭铁成, 毛世平, 刘婉钰, 肖立晟, 栾稀, 朱春奎
2025 Vol. 6 (8): 1-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909 KB)  ( 26 )
       科技政策
10 超越传统监管:私人部门在新兴技术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与风险因应
吴一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做出系统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较少研究关注私人部门在新兴技术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其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建立自律组织和行业协会、行业标准制定与执行以及全球科技治理的新权力中心的过程中逐渐展现了主导力量。以此现象作为研究视角,论证私人部门主导新兴技术治理这一现象既有源于市场需求扩张、传统监管局限的现实动因,也有来自治理维度和社会风险维度的理论支持,在识别出其主导表现可能引发新兴技术风险的分级难题、治理效力的有限性、自我治理的合法性与透明度、无法均衡全球科技治理的复杂性等挑战后,提出中国对待私人部门主导新兴技术治理的价值取向与优化路径,应从 “私人部门主导-监管部门确认” 的模式修正、回应不同经济社会影响的风险分级、提升行业治理透明度与问责机制的自我规范、构建区域与全球科技企业协作的跨国治理以及在科技伦理要求下私人部门社会责任的承担等5个主要方面展开。
2025 Vol. 6 (8): 10-2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423 KB)  ( 6 )
21 科技创新领域中财政政策的演进特征、工具应用与变迁逻辑研究——基于文本挖掘分析
何文盛,卢雅灵
以1978—2023年中央层面出台的科技创新领域财政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从演进特征、工具应用与变迁逻辑维度进行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财政政策演进特征表现为关注焦点从基础科技引进与开发到高新技术发展再到全面创新驱动、政策工具类型从单一主导到多元融合的阶段性特征。财政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各类型政策工具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频率差异明显、各类型工具内部分布不均衡、不同创新活动阶段工具应用配比不一。宏观经济发展需求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制度环境、中观科技理念的深化与巩固以及微观多元行为主体政策诉求调适共同构成了政策变迁的结构性逻辑;关键节点与否决点正负效应影响、顶层推动与制度强化的路径依赖构成了政策变迁的历史性逻辑。
2025 Vol. 6 (8): 21-31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3611 KB)  ( 9 )
32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字金融技术治理论纲
刘毅楠
数字金融是深度融合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数字技术的颠覆式金融业态,对激活金融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然而,强技术导向在实现安全高效、透明开放、全员共治的愿景时也为金融监管带来了极大挑战。技术治理如何衔合法律治理、在虚实空间如何实现精准规制、基于代码架构形成的多元私权如何界明是破除当前机构监管症结之所在。强调技术与法律融贯性治理的技术治理理论贡献了一项完整清晰的方案,为数字金融监管的逻辑转型提供了思路与方向。通过这一理论的提炼分析,可以推导出融合技术治理的数字金融监管方案。依循技法协同互嵌的基本原则,探索分层次的功能监管模式,并辅之以必要的外部威权、内部治权及伦理导向,可促进数字金融的监管优化。
2025 Vol. 6 (8): 32-4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219 KB)  ( 7 )
43 论设计监管:数字时代科技治理的新范式
郭小东
在人工智能立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 “设计监管” 作为一种兼具前瞻性与合规性的新型监管范式,正逐步展现其在数字时代科技治理中的独特价值。这一模式要求技术开发者在产品设计初期就将监管要求以编码形式嵌入数字技术系统,通过设计手段有效降低技术风险。从技术实践来看,设计监管包括设计管制、设计优化和设计创造价值3种类型,分别针对不同的监管目标和技术应用场景。设计管制主要通过代码约束用户行为;设计优化致力于使技术系统符合特定的标准;而设计创造价值则是通过设计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设计监管的兴起,源于传统监管模式在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风险时所面临的局限性,它标志着监管模式从 “事后补救” 向 “事前预防” 的范式转变,并突出了技术措施作为核心监管工具的重要性。然而,这一新型监管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正当性不足、标准化困境及可行性存疑等挑战。为确保设计监管在法治框架内的合理运用,其实施必须严格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及合伦理性原则。借鉴欧盟在 《人工智能法案》等数字立法中对设计监管理念的法制化实践经验,我国应当加快构建设计监管制度体系,通过立法规范、标准指引、企业合规及市场调节等多维路径,将其纳入法治轨道,以有效应对新兴科技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 Vol. 6 (8): 43-5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89 KB)  ( 6 )
       创新研究
51 全球研发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与组态致因——以全球研发2500强企业为例
郭卫东, 杜德斌, 李庭竹, 张强, 于英杰
研发活动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引擎,深入探讨其空间演化特征有助于识别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基于全球研发2500强企业数据,运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区位商、核密度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全球研发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全球研发企业呈美国、西欧和东亚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研发格局的重要一极,但中国与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和规模的差距呈扩大趋势。②全球研发活动呈区域研发专业化特征并逐渐向ICT行业集中,欧美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优势较为明显,中国的研发优势集中于建筑、能源和工业等行业从而形成空间错位的态势。③全球研发企业在国家或地区上主要形成单中心模式、双中心模式和多中心模式3种集聚类型。④企业空间集聚是多条件组态效应的结果,一流大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研发人才、基础设施和政府效率在不同组态效应下形成3条研发企业在空间高度集聚的组态路径。
2025 Vol. 6 (8): 51-6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721 KB)  ( 4 )
63 资金投入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实质性创新了吗?——基于专利与资金来源的分类视角
罗利华, 王玥, 潘涌
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实质性创新能力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南京市407家新型研发机构投入产出数据,实证检验不同渠道资金投入对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内部资金、政府资金、市场资金投入均对机构实质性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②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金有效利用、提振投资者信心、获取外部资源分别是机构内部、政府及市场资金投入促进实质性创新的原因;③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一种外部资金 (政府或市场)投入时,机构内部资金会与其配合协调,这是促进实质性创新的最优组合式资金投入策略;多渠道外部资金组合投入时,反而表现出对实质性创新的抑制作用。
2025 Vol. 6 (8): 63-71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106 KB)  ( 3 )
72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尤晓彤, 杏稼龙, 吴福象, 蒋璐瑶
本文在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以制造业上市公司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数量衡量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探究其对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②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通过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度促进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攀升,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这种技术突破对全球价值链的后向参与度并无显著影响;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处于高研发强度、中高技术水平、高国际需求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效果更明显。以上结论对我国加快攻克 “卡脖子” 技术、增强制造业GVC分工位置和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 Vol. 6 (8): 72-8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109 KB)  ( 4 )
       区域研究
81 教育投入、人才积累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两阶段DEA模型的实证研究
黄永春, 万安位, 钱昕怡, 钱春琳
借助两阶段DEA模型与共同前沿理论,测算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 (区、市)的 “教育投入—人才积累” 转化效率、 “人才积累—科技创新” 转化效率以及整体创新效率,探究两阶段效率损失的真实来源。研究发现:①共同前沿下各阶段转化效率值均未超过群组前沿下转化效率值,东部区域两阶段转化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②东部两阶段的技术落差比率最优,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后为中部地区。③东部区域两阶段转化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管理不当,而中西部地区无效率损失主要源于外部技术差距。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产业集聚、不同就业结构、不同科技人才流动水平区域以及不同城市群的两阶段转化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025 Vol. 6 (8): 81-9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6870 KB)  ( 2 )
93 创新生态视角下的区域科创走廊:内涵、现状及发展对策——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例
操友根, 任声策, 杜梅, 刘永冬
区域科创走廊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创新驱动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重点。区域科创走廊因跨越多行政区域与覆盖多产业领域而在价值目标、参与主体和要素投入等方面呈现出复杂、多维、异变等鲜明特征,为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带来挑战。基于此,首先,本文剖析区域科创走廊的内涵与类别,解构其创新生态系统。其次,评估区域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现状,并结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概括出制约区域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瓶颈问题。最后,从创新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出发提出促进区域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效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2025 Vol. 6 (8): 93-10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356 KB)  ( 9 )
103 “多源流” 视域下地方自发政策试验的成长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案例研究
黄安胜, 薛泽茜, 朱春奎
既有研究对地方自发政策试验走向成功的成长机制缺乏系统解构。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展示了一项中国地方自发政策试验的成长过程。引入科技特派员制度本土化案例,运用多源流理论、阶段启发法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多源流” 视域下地方自发政策试验在何种机制推动下逐步成长为国家政策,重点解析政策试验的自发启动机制、实施机制、发现机制和后期成长机制,比较地方自发政策试验与 “自上而下” 政策试验的差异。研究表明:地方自发政策试验的成长过程经历了问题源流与政策源流的交汇、三源流汇聚开启 “政策之窗” 、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的耦合等关键过程,政策企业家在地方自发政策试验的启动和实施阶段 “精准发力” 、发现阶段 “慧眼识珠” 、成长阶段 “以点聚能、以面布势” ,推动地方性试验走向全国。因此,一项精心设计和大胆探索的地方自发政策试验,即使在启动阶段未获得中央的支持,即政治源流尚处于孕育阶段,也可能逐步受到中央部委直至中央的认可进而成长为国家政策。本文揭示3条源流在政策创新中的相互耦合作用、动态交汇过程及其中国化特征,弥补关于自发启动机制研究的不足,为剖析中国政策创新的动态演进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框架,为全球政策过程理论提供独特的中国样本。
2025 Vol. 6 (8): 103-11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2 )
111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与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来自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证据
陈灵芝, 马艳艳
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会对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基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准实验,选取2008—2020年中国315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表征企业重大技术创新,将其细分为:企业开展了重大技术创新且是牵头单位、企业开展了重大技术创新但并非牵头单位、企业未开展重大技术创新3种情况,实证探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有助于推动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且有助于提升企业在重大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企业创新投入 (强度及稳定性)与创新成果保护、地区知识产权执法推动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文章评估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基础制度、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了经验支撑。
2025 Vol. 6 (8): 111-12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235 KB)  ( 1 )
       研究与探讨
121 科技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敦志刚
在全球科技革命重构竞争格局背景下,科技体制改革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引擎。本研究系统解析科技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揭示其通过制度创新逻辑、生产关系逻辑、要素配置逻辑、技术创新逻辑和动态协同逻辑五维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研究指出,当前科技体制改革面临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未充分释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配置碎片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深度不足、开放化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滞后5个方面的现实挑战。基于此,提出 “五位一体” 实践路径,即构建战略型举国体制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市场导向型要素配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全国统一技术市场优化资源统筹效能、打造 “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 垂直创新体系、实施高水平开放战略深度参与全球创新协作。
2025 Vol. 6 (8): 121-128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90 KB)  ( 6 )
129 如何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术使用——基于55所世界一流高校的调查
和鸿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虽问世不久,但已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学术伦理问题的担忧,这迫切需要制定相关规范指导技术的合理使用。调查发现,在QS排名前70位的世界一流高校中,已有55所高校出台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使用的规范或指南。然而,鲜有中国内地的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制定相关规范。基于规范文本,分析世界一流高校关注的学术伦理问题,剖析其应对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策略,最后提出规范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使用的若干建议。
2025 Vol. 6 (8): 129-135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80 KB)  ( 2 )
136 合成数据的隐私风险、监管困境与完善进路
吴宗泽, 任柏玉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据驱动型技术的飞速发展,真实数据稀缺的问题日益严峻。各国不断强化隐私监管,使真实数据的供给不足问题更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具有虚拟性、拟合性的合成数据广泛地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合成数据并不能够完全消除隐私风险。对此,当前的隐私保护理论与实践缺乏足够关注,以至于在隐私监管上,合成数据面临监管定位不清、再识别责任不明等诸多挑战。为了充分发挥合成数据的实践效用,应从明确隐私监管定位、推动技术标准制定、确保全过程监管3个方面着手,完善对于合成数据的隐私监管对策。支持合成数据创新应用的同时,有效保障个人隐私权益。进而,助力数据要素的价值得到更好发挥。
2025 Vol. 6 (8): 136-143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207 KB)  ( 8 )
       国际研究
144 美国“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 计划的部署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田倩飞, 蒋婷婷, 陈云伟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创新研究的空间尺度正不断深化,从国家科技创新宏观战略转向区域空间尺度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与实践。本文首先简述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战略布局,回顾区域创新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进展;接着重点针对美国 《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3个版本的技术清单演变进行比较分析,深入解读美国 “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 计划的提出背景与战略定位;最后凝练其领域布局与部署特点等,以期从组织层次体系、科技前沿布局、区域组织平衡等方面,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布局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2025 Vol. 6 (8): 144-15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98 KB)  ( 9 )
153 精英科学家跨国迁移网络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研究——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为例
陈怡安, 许耕辅
本文以1901—2022年不同国家间诺奖人才迁移流动构建跨国迁移网络,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表征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诺奖人才跨国迁移的整体网与个体网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①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很高比例的跨国迁移者,这部分迁移者最后获奖时候的归属国很大可能不是获奖者出生国或者原国籍国,更可能是跨国迁移流入国,导致流入国更能够从诺奖人才跨国迁移这一行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②跨国迁移网络结构呈现 “核心-边缘” 特征,网络中跨国迁移多发生在核心区的节点国家,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中心国家紧密、边缘国家稀疏的格局。顶尖人才迁移对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 Vol. 6 (8): 153-163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3040 KB)  ( 7 )
164 国际人工智能技术预见多案例比较分析:科学公共参与的视角
杨恒, 方凌智
人工智能 (AI)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使对AI的技术预见成为国家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前瞻性战略工具,因而是全球战略关切重心。本研究以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的AI技术预见实践为研究对象,从科学公共参与的视角出发,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和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对比研究对象的AI技术预见实践。研究提炼出权力导向、价值导向、功用导向、发展导向4种AI技术预见导向及在不同导向下的组织机制与行动主体。研究认为,公共的科学参与不仅能为AI技术预见提供多元化智力支持,还是凝聚社会共识和实现科学化决策的重要方式,中国对AI的技术预见可在组织层面和方法层面进行优化。
2025 Vol. 6 (8): 164-171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92 KB)  ( 3 )
172 人工智能算法安全治理的欧美经验与中国路径
谢波, 陈晨
本文基于 “人-机器-环境” 理论框架分析,算法安全风险经历产生、放大、扩散、爆发4个阶段,其以风险源、催化诱因、传导媒介为形成要素,在本体、管理及环境风险因素耦合作用下,促成信息茧房、算法武器化、权力格局畸变等典型风险样态。在算法风险治理上,欧盟和美国在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措施、治理模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为避免陷入算法领域的 “科林格里奇困境” ,中国应参考借鉴欧美算法安全治理经验,从理念、管理、技术和模式4个维度出发,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和发展与安全并重,构建集中统一、分散多元的算法治理体系,强调数智赋能实现算法向善,优化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实现算法安全综合治理。
2025 Vol. 6 (8): 172-18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620 KB)  ( 8 )
181 区域国别视域下《AI公约》的解读及其对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的影响:动因、风险与因应
张晟炜
在人工智能深度重塑全球社会经济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欧盟 《AI 公约》作为全球首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工智能国际条约,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意义深远。基于区域国别视域 “时间-空间-主体” 三重因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欧盟推动 《AI公约》旨在应对美俄战略胁迫、整合内部资源、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与制度性话语权。对于中国人工智能治理而言,虽然欧盟短期内难以凭借 《AI公约》实现缩小与中美等大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差距的政治夙愿,但可能对当前中国人工智能法治规范建设带来风险:①制约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影响力;②导致中国人工智能法政策适用进退维谷。对此,应从国内法治维度和国际法治维度优化中国人工智能法治体系,包括从涉内法治维度明确核心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从涉外法治维度引入区域国别视域,展开对人工智能涉外法治建设路径的方法论推导;从国际法治维度须在竞争中锚定合作互信平衡点,加快国内法治规范向国际法治规范转化进程。
2025 Vol. 6 (8): 181-188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88 KB)  ( 4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1/58884593/58884590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