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3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3-20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际研究
农业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知识管理
 
 
       创新研究
5 源头性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
封凯栋
源头性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中国出现的源头性技术创新机构对于我国工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以国家创新系统视角探索从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到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机制以及重要性,结合中国现有源头性技术创新机构的发展实践,讨论国家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
2013 Vol. 1 (3): 5-10 [摘要] ( 284 ) HTML (0 KB)  PDF (1040 KB)  ( 295 )
11 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和技术创新
陶爱萍;张丹丹
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阻碍作用,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突破技术标准锁定、克服创新惰性、促进技术创新。文章在分析技术标准锁定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研究技术标准锁定和创新惰性、技术标准锁定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剖析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两者合力作用下技术创新的困境以及革命式创新对于突破技术标准锁定、克服创新惰性的重要性,最后结合诺基亚公司的案例探索突破技术标准锁定的对策建议。
2013 Vol. 1 (3): 11-16 [摘要] ( 290 ) HTML (0 KB)  PDF (1018 KB)  ( 260 )
17 技术创新与伦理秩序更替
夏冰
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了工具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结构关系的巨大变化,这种变革是沿着适应自然、群居合作——征服自然、劳动分工——尊重自然、倡导责任——融入自然、天人和谐这样一种路径来演进和发展的。沿着这一途径,可以研究技术创新与自然及社会伦理秩序更替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对自然的伦理冲击,可以从结构维度上去尝试分析,依照地表、水系、大气层、生物圈这样一个结构来进行研究,着眼点是揭示技术创新对自然法则的改变及其伦理影响。技术创新对社会伦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伦理秩序三个方面。技术创新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在面临制约的同时,也促使道德伦理发生重要的变化。
2013 Vol. 1 (3): 17-21 [摘要] ( 200 ) HTML (0 KB)  PDF (966 KB)  ( 192 )
22 低速电动汽车是破坏性创新吗
张长令;王丽萍
低速电动汽车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中国低速电动汽车产业自2005年以来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产业化的关键阶段。由于具有破坏性产品的特点,低速电动汽车往往被归结为针对传统汽车的破坏性创新。本文在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低速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了低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带来的挑战。分析表明,低速电动汽车并非传统汽车的破坏性产品。
2013 Vol. 1 (3): 22-26 [摘要] ( 249 ) HTML (0 KB)  PDF (764 KB)  ( 249 )
       管理科学与工程
27 我国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陈宝明;刘光武;丁明磊
新型研发组织是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类新型的研发机构,在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引进创新人才方面形成了鲜明特点。本文分析了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在制度保障、体制创新以及政策支持方面还面临着许多的障碍,指出中国应从建立和完善现代研发组织体系出发,通过积极引导,作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打造中国新型产业技术研发体制和加强现代院所制度建设。
2013 Vol. 1 (3): 27-31 [摘要] ( 249 ) HTML (0 KB)  PDF (923 KB)  ( 357 )
32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熊小刚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相关原则,结合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及反复咨询多名专家意见,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奖励投入和奖励产出两大类。然后构建了融合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的AC2R评价模型,运用DEAP软件计算得到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的有效值。研究表明:1979—2011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都没有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即奖励投入存在冗余现象,而奖励产出相对不足。因此,要提高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运行绩效,从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结果来看,建议调整奖项设置,适当增加人物奖的比例,实行动态的奖金方案,并着力提高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信息化水平。
2013 Vol. 1 (3): 32-38 [摘要] ( 248 ) HTML (0 KB)  PDF (1102 KB)  ( 240 )
       区域研究
39 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苗慧;刘凤朝;王元地
本文基于DEA方法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和内部分区域两方面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情况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辽宁省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3 Vol. 1 (3): 39-44 [摘要] ( 185 ) HTML (0 KB)  PDF (813 KB)  ( 242 )
45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风险分析
陈友福;张毅;杨凯瑞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技术架构的模糊性、城市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认知的不确定性等将引致新的风险。从理念风险、技术风险、产业风险、社会风险四个角度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研究这四类风险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与建议,包括促进智慧城市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构建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完善智慧城市制度内核。
2013 Vol. 1 (3): 45-50 [摘要] ( 206 ) HTML (0 KB)  PDF (1259 KB)  ( 312 )
5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的“城中村”管理分析
孙梦水;刘春成;侯汉坡
在城中村已有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分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并缺少系统性的认知。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了认识城中村的基本框架,并总结了基于“刺激-反应”的政府管理模型和基于回声模型的城中村发展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高碑店村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城中村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2013 Vol. 1 (3): 51-55 [摘要] ( 179 ) HTML (0 KB)  PDF (951 KB)  ( 207 )
56 基于省域数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曾鹏;黄图毅;廉超;阙菲菲
基于省域数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变化规律是指在社会进步中各省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作用程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其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重心演变路径模型,从中国各省域的GDP、三次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年末总人口等指标重心入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重要指标重心演变路径进行测算及比较研究,探寻基于省域数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变化规律,并有针对性地从各重要指标改进和缩小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两个层面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3 Vol. 1 (3): 56-62 [摘要] ( 265 ) HTML (0 KB)  PDF (1238 KB)  ( 257 )
       产业研究
63 制造业产品创新过程的概念设计生态位分析模型构建与测评研究
尹航;雷家骕;李晓宇
基于生态位的理念,本文将产品创新过程划分为概念设计、研发、调试、工业生产以及市场交易等五个子生态位,描绘了产品创新过程的演进序列;通过剖析影响概念设计生态位的多维因素,继而测度概念设计生态位的演进状态。此后,本文以23个处于概念设计生态位的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项目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应用Entropy-Topsis模型测评产品创新生态位的演进态势,对收集的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验证理论模型。
2013 Vol. 1 (3): 63-69 [摘要] ( 262 ) HTML (0 KB)  PDF (1263 KB)  ( 246 )
70 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技术进步——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证据
戴静;张建华
本文通过建立金融错配下两厂商生产模型,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分析发现国有经济比重高的企业偏好于通过技术引进和购买方式促进技术进步,而金融错配制度加剧了这一效应。本文用2001—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3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验证了上述结论,指出调整金融资源配置、加快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等政策有助于倒逼企业减少技术引进依赖。
2013 Vol. 1 (3): 70-76 [摘要] ( 273 ) HTML (0 KB)  PDF (1126 KB)  ( 280 )
77 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私合作制培育模式分析:基于混合组织的视角
宋波;傅元章;史占中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本文从混合组织理论的视角,在交易成本理论框架下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私合作制的培育模式。首先,在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框架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私合作制培育的环境要素;其次,基于中间层组织理论分析其生成机制;最后,结合公私合作制模式的优势,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私合作制培育的具体措施给出相关建议。
2013 Vol. 1 (3): 77-81 [摘要] ( 249 ) HTML (0 KB)  PDF (888 KB)  ( 277 )
82 信息技术行业RD投入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邹彩芬;黄琪
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主创新是培育核心能力,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RD投入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为剖析企业RD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本文以2008—2010年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资本结构对RD投入强度的影响以及RD投入对企业成长性与盈利能力的影响,同时也剖析了政府RD补贴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RD投入与资本结构负相关,RD投入与企业成长性的相关性不明显,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性影响,政府RD补贴对企业成长性与盈利能力有负向影响,尽管不显著。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2013 Vol. 1 (3): 82-88 [摘要] ( 258 ) HTML (0 KB)  PDF (1074 KB)  ( 283 )
       企业研究
89 FDI产业内技术外溢效应对中国内资企业溢出效果的影响——基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许鸿文;
本文采用2000—2011年我国1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首次构造相对应的解释变量区分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并在不同技术层面上,实证检验出外商投资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溢出效果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一,示范效应下的模仿学习渠道获取的技术外溢,仅在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在新产品市场转化和专利研发层面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二,竞争效应下的技术解译渠道获取的技术外溢,尚未帮助内资企业突破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关系;三,外企技术人员流入内企的规模和技术层次都不高,仅仅在新产品市场转化层面产生显著的技术外溢效果。
2013 Vol. 1 (3): 89-95 [摘要] ( 236 ) HTML (0 KB)  PDF (1167 KB)  ( 265 )
96 企业战略转型风险免疫失效分析与测度研究——以波导集团为例
贾晓霞;苏毅
考虑企业战略转型过程的阶段划分,以波导集团为例,揭示其战略转型风险免疫失效的具体表征;进一步地应用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构建波导集团战略转型风险免疫失效的测度模型,通过对底事件免疫因素和上层具体战略转型风险因素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验证企业组织免疫在其战略转型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2013 Vol. 1 (3): 96-101 [摘要] ( 270 ) HTML (0 KB)  PDF (1261 KB)  ( 213 )
       知识管理
102 组织知识治理模式及演化过程研究
王影
如果从结构观、过程观、制度观三个角度去区分现有的知识治理研究,则易于发现,制度层面对知识治理概念及其内部机制的解释相对成熟。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认同知识治理的本质在于对知识活动所涉主体行为的协调这一前提下,着重归纳和分析了自发型、领导型、协作型三类典型知识治理模式的总体特征。进而以知识活动障碍可能引致成员偏离历史活动轨道,自发寻求知识合作对象为切入点,提出知识治理机制与合作知识创新行为之间的因果反馈是组织知识治理模式演化的内在机理。最后,以自发型知识治理模式为起点,总结了几种常见的知识治理模式演化路径。
2013 Vol. 1 (3): 102-108 [摘要] ( 228 ) HTML (0 KB)  PDF (1198 KB)  ( 238 )
109 知识链组织合作创新的知识互惠机制研究
吴绍波;
知识链组织的知识互惠是指知识链成员互相开放接口技术,通过知识互动帮助合作伙伴获得相关技术知识,建立可供交流的共同的技术知识体系,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以实现在同一标准界面内的协同创新。知识互惠有基于产品平台和基于技术标准推广两种运行机制。技术标准推广可以通过免费公开接口技术和组建专利池等手段实现。知识链组织在知识互惠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合适的知识分工,定位自身的角色,同时应采取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签订完备的契约等手段协调彼此的利益冲突。
2013 Vol. 1 (3): 109-114 [摘要] ( 243 ) HTML (0 KB)  PDF (1172 KB)  ( 213 )
115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知识链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
肖玲诺;史建锋;孙玉忠;于瀚
知识链运行过程潜藏着知识共享不足、知识转移融合不良、知识转型升级定位不准等风险。控制风险机制建设具体表现为和谐共融、共溶的共享机制,快速传递机制,可持续运行机制。而根据机制运行的内在逻辑性,要推动联盟内知识链运行的效益最大化,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最好的模式。在战略联盟内知识创新专家的作用不能停止在知识链的中游,而应贯穿在知识链运行的全过程,直接参与知识链的下游—市场端运作。
2013 Vol. 1 (3): 115-120 [摘要] ( 245 ) HTML (0 KB)  PDF (1080 KB)  ( 386 )
       农业研究
121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万众;郑微微;王怀明
基于1995—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①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华东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起积极作用,对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起负面作用,其他地区不显著;②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机制,在于促进技术创新而非效率改进;③基于技术溢出吸收能力、资源诅咒、污染天堂假说等的作用机制,华东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绿色绩效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中国应该在人才培养、节能减排和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技术吸收能力,规避资源诅咒效应,防止污染天堂形成,实现全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3 Vol. 1 (3): 121-127 [摘要] ( 285 ) HTML (0 KB)  PDF (1155 KB)  ( 332 )
128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农业科技孵化网络体系形成和培育研究
吴雄周
以杨凌农业科技孵化联盟为实践背景,首先剖析了农业科技孵化网络体系的要素组成、结构层次和联盟关系;其次,运用自组织理论剖析了它的形成机理;最后,探寻了具体的培育思路和途径。
2013 Vol. 1 (3): 128-133 [摘要] ( 257 ) HTML (0 KB)  PDF (1080 KB)  ( 264 )
       国际研究
134 欧洲国家创新网络化的两种模式及启示
黄伟;段小华
整合相关要素形成创新网络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方式。本文在概括有关创新网络内涵、形态和功能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欧洲国家创新网络化的两种新模式:一是建立开放式的创意网络,形成跨领域的创新平台;二是建立孵化器网络,对接公共资源和产业创新需求。结合中国创新资源集成、整合的要求,提出了从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集群建设等角度,推进我国创新资源网络化的建议。
2013 Vol. 1 (3): 134-137 [摘要] ( 249 ) HTML (0 KB)  PDF (776 KB)  ( 188 )
138 中国碳足迹的国际比较研究
陈武;常燕;李云峰
文章首先对2009年的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接着研究了1971—2009年中国碳足迹的国际比较,继而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了1971—2009年中国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的国际比较情况。
2013 Vol. 1 (3): 138-144 [摘要] ( 257 ) HTML (0 KB)  PDF (1133 KB)  ( 437 )
145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网络的发展经验与政策启示
张士运;刘彦蕊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网络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转移模式。在研究分析其运营模式、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等有关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创新政府支持措施、重视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重视战略谋划与管理培训、营造政策环境、重视理论研究与文化建设在技术转移机构发展中作用的建议,引导技术转移机构走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网络化发展道路。
2013 Vol. 1 (3): 145-149 [摘要] ( 297 ) HTML (0 KB)  PDF (973 KB)  ( 295 )
150 我国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冯正强;冯佳佳
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低碳发展的要求,中国正逐步开展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在充分分析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现状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参与方式与合作对象提出了三种合作机制:区域性合作机制、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合作机制,并对其相应的合作机制建立原则和具体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2013 Vol. 1 (3): 150-155 [摘要] ( 257 ) HTML (0 KB)  PDF (1169 KB)  ( 200 )
156 国外大型传媒集团战略革新对中国的启示
冉继军
媒介技术的进步是传播生态变革的催化剂,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大众传播形态,并促使传统传媒集团不断进行战略革新。以英国广播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传媒集团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内容和渠道进行深度集成,充分挖掘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并以业务整合为契机实现跨媒体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传播领域内的强势地位。面对新媒体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媒体应该了解与西方传媒的差距,学习其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力争改变国际传播领域内“西强东弱”的局面。
2013 Vol. 1 (3): 156-160 [摘要] ( 253 ) HTML (0 KB)  PDF (27436 KB)  ( 151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