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2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科技创新赋能美好生活的战略路径
朱春奎
2022 Vol. 3 (6): 0-0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768 KB)  ( 82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2 Vol. 3 (6): 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67 KB)  ( 26 )
       科技政策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曹原, 田中修, 肖瑜, 朱姝, 韩鸿宾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六大不同阶段进行系统性归纳,并重点对演变特征与本质进行分析。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改革目标,始终坚持以激活科研人员活力为改革重点,并呈现出由微观运行机制突破转向宏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变化特征。科技体制的改革助力中国科技实力提升,但仍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展开思考,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2022 Vol. 3 (6): 1-10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1487 KB)  ( 301 )
11 科技自立自强视域下科技政策的转变:从追赶型到引领型
贾宝余, 陈套, 刘立
通过观察科技追赶型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的科技政策体系及其实践,本文提出追赶型和引领型科技政策,概括出历史和现实中追赶型和引领型科技政策的一些特征。鉴于中国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从追赶型到引领型科技政策转变的若干建议。
2022 Vol. 3 (6): 11-18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1056 KB)  ( 238 )
19 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的逻辑——基于系统论的分析
韩凤芹, 陈亚平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前所未有,单纯以科研项目经费为主的松绑放权,只是围绕经费这一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展开,尚难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事业单位体制对收入分配既有保稳定的功能,但也有束缚。虽然近年来已经开展了大量改革,但普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系统性理论,从主体性、功能性、协同性、结构性和稳定性五个方面提出系统性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内涵与逻辑,即以科研事业单位自身为主体、以提升整体创新效率为目标,通过央地和各部门间协同、制度要素的结构化配置以及可预期的稳定性政策系统性推进。
2022 Vol. 3 (6): 19-25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1097 KB)  ( 152 )
       科研管理
26 突破制度“高墙”:政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特殊制度逻辑——基于深圳、北京、南京、上海实践的比较
姜春, 李诗涵, 胡峰, 程龙
回答好“新型研发机构成长的制度生成逻辑”这一根本问题,是认识、研究、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前提。本文重点分析新型研发机构成长的制度基础,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四维框架,对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具有突出表现的深圳、北京、南京、上海四个重要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度创新。政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制度有如下特征:政策目标更多是培育新创新主体而非对传统科研机构升级替代;政策工具是调动社会力量而非政府参与竞争;政策执行已形成常态化制度而非临时性手段;政策效果表现在质量效益贡献而非传统重数量指标。特殊制度安排也衍生了新问题,集中在新型研发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市场化发展能力和政府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这也是未来改革的着力点。
2022 Vol. 3 (6): 26-37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403 KB)  ( 161 )
38 新时代加快农科紧缺人才高质量培养——基于IPOE框架的504名农科专家访谈分析
陈新忠, 郭广霞, 朱晓燕
理工农医紧缺人才培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而农科紧缺人才培养尤为基础和重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但拔尖创新人才匮乏,内源性动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较弱,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最大短板。本研究构建农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IPOE理论框架模型,基于对504位农科专家的调研访谈,从输入、过程、输出和效应4个方面展开分析,发现农科教育与农业产业“两张皮”是目前农科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体现在农科人才培养中就是教师产业实践能力不强、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平台不足、培养模式偏离产业需求、教育评价呈现“五唯”导向、农科生面向产业的能力趋弱、毕业生促进产业的社会效应不佳。面向未来培养紧缺的“顶天”“立地”型科研人才和产业应用型人才,农科亟需在减控总量中重构面向产业的产教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
2022 Vol. 3 (6): 38-46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1274 KB)  ( 216 )
       创新研究
47 不同类型政府研发资助如何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
时省, 朱璐瑶, 王帅
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转变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政府研发资助增强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是深化“走出去”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2009—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揭示不同类型政府研发资助如何影响OFDI逆向创新溢出效应,并对其创新阶段异质性进行深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技术研发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对OFDI逆向创新溢出存在显著促进作用,直接研发资助和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影响较弱;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直接研发资助抑制OFDI逆向创新溢出效应,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呈现出较弱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资助对OFDI逆向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为了有效释放OFDI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中国应根据创新价值链的阶段特征实施区域差异化的研发资助策略。
2022 Vol. 3 (6): 47-56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1106 KB)  ( 83 )
57 颠覆性创新在中国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实践
赵云, 张立伟, 乔岳, 周源
本文对颠覆性创新在中国的理论研究热点进行计量分析,对涉及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相关政策进行汇总,并以发明专利为视角探究政策实施的效果。研究发现:①理论研究上,概念辨析和理论阐述、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基于颠覆性创新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分析是研究的热点话题;②政策实践上,在顶层规划与战略方针中,颠覆性技术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并且政策逐步聚焦到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学术理论探讨,并指导了产业政策实践,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2022 Vol. 3 (6): 57-67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3178 KB)  ( 202 )
68 财政纵向失衡会否抑制技术创新
刘亮亮
从财政纵向失衡这一全新视角诠释技术创新问题,不仅是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本文利用200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财政纵向失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财政纵向失衡不仅会显著抑制本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负向作用于周边地区技术创新;“为创新而竞争”弱化财政纵向失衡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技术创新的负向作用,政府间转移支付则强化财政纵向失衡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技术创新的负向作用。因此,需要适度降低财政纵向失衡程度、规范政府竞争行为、优化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以便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2022 Vol. 3 (6): 68-74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1055 KB)  ( 77 )
75 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桂黄宝, 孙璞, 江密
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难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形成机制及作用路径,建立“行为-情境-效果”多维机制模型。研究发现:①政府力量、企业根植性、创新环境和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②政府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素,贯穿于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全过程,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起基础性作用。③企业根植性、创新环境和区域协同创新是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企业根植性从微观层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形成,而创新环境和区域协同创新则从宏观层面保障创新驱动发展。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2 Vol. 3 (6): 75-83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1279 KB)  ( 60 )
       产业研究
84 基于合著论文的中国高水平国际合作发展趋势研究——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
徐家天泽, 程如烟, 姜桂兴
作为当前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科研合作能够有效提高科研产出的质量与数量。本文基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1980—2019年WebofScience合著论文,采用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科研合作网络,对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情况进行研究,并探索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国际合作发展趋势,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022 Vol. 3 (6): 84-89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1202 KB)  ( 139 )
90 关键技术的后发追赶与动态比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生命周期的实证分析
袁野, 吴超楠, 陶于祥, 李晶莹
如何实现关键技术的后发追赶成为技术追赶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RTA指数和机会窗口理论,对中国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后发追赶阶段进入和追赶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在萌芽期—成长期,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智适应学习技术依托需求型机会窗口则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而未来在成长期—成熟期过程中将面临后发追赶的压力;②自主无人系统技术领先优势贯穿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③群体智能、跨媒体分析推理、脑机接口和智能芯片技术在整个技术生命周期中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未来将面临“一次追赶”或“二次追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机会窗口的敏感度、需求优势、技术供给、举国体制等层面,总结提出关键技术的后发追赶路径。
2022 Vol. 3 (6): 90-100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1562 KB)  ( 216 )
101 国家大基金投入对半导体产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
王宛秋, 张若凡, 郄海拓, 张雨昕
本文以半导体产业主要企业与国家大基金(一期)投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渐进DID)对国家大基金(一期)投资与半导体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予以实证测算,结合异质性研究进一步对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索。结果显示,国家大基金能促进半导体企业创新发展,对中部地区企业、国有企业、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和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促进效果更优。研究结论为政策工具投放的时点、顺序与倾向等布局提供参考,也为重点产业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2022 Vol. 3 (6): 101-110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1101 KB)  ( 247 )
       企业研究
111 高技术企业协同创新与突击创新互动机制研究
史洁, 俞立平, 杜维, 玄黎娜
协同创新是基于横向合作的创新策略,突击创新是基于时间的纵向创新策略,研究二者互动机制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面板联立方程、面板门槛回归、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突击创新对创新成果贡献显著而协同创新不佳;协同创新对突击创新的影响总体较小但潜力巨大;突击创新对协同创新的积极作用显著;当突击创新水平较高时协同创新对突击创新有积极影响;当协同创新水平较低时协同创新对突击创新有积极影响;协同创新水平较高时突击创新对协同创新有积极影响;突击创新水平较低时突击创新对协同创新有积极影响;当创新成果较低时突击创新对协同创新才可能有积极影响。本文拓展了新研究方向,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2 Vol. 3 (6): 111-122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1365 KB)  ( 96 )
123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
林艳, 张欣婧
本文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进行阶段划分,选取4家案例企业,应用扎根理论对数字化转型的孕育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影响因素作用模型,并结合案例加以论证。结果表明:①在孕育阶段,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和政策驱动3个因素相互作用,构成转型的外部驱动力,而企业家精神和基础条件则是内在动力。②在实施阶段,资源投入力度、对外合作水平、组织柔性和管理机制对数字化转型起正向推动作用,路径依赖性则起阻碍作用,企业家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③企业家精神是唯一的贯穿转型两个阶段的影响因素,但在不同阶段的内涵与表现有所不同。
2022 Vol. 3 (6): 123-132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1190 KB)  ( 427 )
133 企业数字平台开放性权衡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家双元即兴能力视角
赵坤, 荆林波
数字平台是新时期中国企业数字转型的使能基础。针对数字平台所面临与过去创新行为保持一致还是灵活适应未来紧张局面的开放性悖论,本文通过建构数字平台开放性权衡的理论解释框架,从企业家双元即兴能力这一微观视角,解读数字平台在面临保持一致和灵活适应的搜索机制情境下的过程机制。本文发现,企业家即兴能力呈现探索式及开发式双元即兴特征,通过双元即兴能力的组合对数字平台开放性产生权衡作用,进而影响数字平台的有效创新。本研究有助于在理论层面建立企业家即兴能力与数字平台一致性创新、灵活性创新、企业即兴战略、组织记忆等相关领域的有效连接,对于弥补和扩展现有数字平台开放性领域的理论研究,以及探索新时期企业加强数字平台应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2 Vol. 3 (6): 133-142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1253 KB)  ( 155 )
143 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因素分析
鲍新中, 陈柏彤, 王晨铭
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科技与金融资源有效融合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倍受重视且发展迅速。本文以我国成功发行的首例知识产权证券化标准化产品文科一期ABS项目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识别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风险影响因素,构建适用于我国当前环境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识别框架;依据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的生命周期,将风险因素匹配至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以现金流风险为核心绘制各阶段风险影响因素鱼骨图;总结发现知识产权证券化前中期、中后期和全周期的风险防范重点;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全流程风险管理建议。本文丰富了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相关的案例研究,为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2022 Vol. 3 (6): 143-154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1496 KB)  ( 93 )
       研究与探讨
155 税收优惠与研发投资动态调整
粟立钟, 张润达, 王靖宇, 张莹莹
本文通过构建研发投资动态调整模型,以调整速度和偏离程度描述企业研发投资的调整过程,考察税收优惠对该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A股企业研发投资的平均调整速度为0.5612,研发投资的平均偏离程度为0.0520;②税收优惠能够加快研发投资的调整速度,并降低研发投资的偏离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强度,会换来研发投资调整速度0.307个百分点的提升与研发投资偏离程度0.103个百分点的降低;③税收优惠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成长期企业中研发投资动态调整过程的促进作用更明显;④进一步研究表明,税收优惠强度较高的企业具有更快的调整速度,其作用路径源于税收优惠能够降低研发调整成本、增加企业研发投资的灵活性。
2022 Vol. 3 (6): 155-164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1112 KB)  ( 126 )
165 合作本位理念下的个人数据安全治理机制研究
茶秋思, 丛杭青
本文将现有个人数据安全的治理理念划分为个人本位和数据本位。个人本位主张个人尊严和权利至上,易导致个人与技术之间的对立;数据本位则主张数据的自由生产和流通至上,易导向个人与数据之间的对立。两种理念都陷入零和博弈,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个人数据安全的本质特征,包括场景性、流通性和叠加性。现有法规和技术在应对这些特征时举步维艰,故政府、企业和个人有必要通过合作理顺数据价值排序,克服定责困难,化解价值冲突和防范技术风险。论文提出的合作本位的个人数据安全治理理念即是指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回归个人数据安全的本质特征,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协同治理弥补现有法规和技术的局限,在谋求安全中促进共同发展。该理念的落实机制包括沟通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伦理机制。
2022 Vol. 3 (6): 165-171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1048 KB)  ( 72 )
       国际研究
172 美国人工智能发展策略与大国科技竞争格局
孙璇
2015年以来,美国将人工智能发展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以维护国家安全、巩固世界领导力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作为战略目标,从技术标准、发展原则、国际合作等方面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发展,通过主导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组建技术同盟等策略来强化其话语权。随着中国、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纷纷推进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全球人工智能“两超多强”的格局初步形成。美国利用国际组织试图主导人工智能国际基准,采取一系列竞争性策略和手段,将大国科技竞争带向新的复杂发展格局。中国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应加快补齐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等方面的短板,打破技术封锁格局、强化跨国合作和互利共赢,推动完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体系。
2022 Vol. 3 (6): 172-178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1070 KB)  ( 310 )
179 从两极到三强:欧盟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战略分析
施雯, 缪其浩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和大国战略对赢得这场竞争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研究该领域中普遍认为的美中两极格局将如何以及为何会走向美中欧三强的局面,运用文本分析法梳理欧盟人工智能“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竞争战略的实施意图、举措与前景,并从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的相关反应评估其战略效果,推断战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风险。研究发现:欧盟以伦理监管的先发优势实施“遏制型”战略参与竞争,令其在实现主导全球人工智能监管标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功。本文基于欧盟研究,为中国人工智能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建言。
2022 Vol. 3 (6): 179-188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1097 KB)  ( 318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