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1年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05

产业研究
国际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研究与探讨
科技管理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突破数字经济发展瓶颈开启“数字中国”新征程
史占中
2021 Vol. 2 (12): 0-0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035 KB)  ( 226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1 Vol. 2 (12): 0-0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2462 KB)  ( 47 )
       科技管理
1 人工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机遇与挑战
冉龙亚, 陈涛, 孙宁华
由于在私营部门取得了广泛成功,政府部门和学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表明,和其他科技创新一样,人工智能为政府治理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将推动政府部门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与过程以及治理结构的深层次转变,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与能力。在带来机遇的同时,随着人工智能而来的挑战也不应忽视,这些挑战已经覆盖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安全与可靠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化影响、政府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及其治理等多个方面。本文在论述人工智能为政府治理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剖析,加深政府部门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推动人工智能在政府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1 Vol. 2 (12): 1-9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7361 KB)  ( 167 )
10 公私合作模式政策量化研究:治理机构合作关系的演化与变迁
胡文伯, 王歌, 宋钰, 黄宸, 吴余超
为了促进公私合作模式的运用,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治理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显著增强。如何系统揭示治理机构的合作关系和演化进程,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公私合作政策文献划分为初步探索、战略调整、稳步提升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政策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和节点特征,考察其演化进程和机理。研究发现合作网络密度呈螺旋式上升,中心势下降,聚类系数逐渐提升,节点间平均距离先降后升,其演化历经 “中心-边缘型、松散型、分散-耦合型”三个过程,呈现多元化、均衡化的发展趋势。在全面发展阶段,相邻子阶段治理机构的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先升后降,公私合作政策步入渐进式的变迁过程。
2021 Vol. 2 (12): 10-17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5948 KB)  ( 119 )
18 中关村科技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韩志弘, 张纪海
本文选取中关村作为高新区代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中关村核心1+4资金支持政策对于北京市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细分维度的创新能力对支持政策的弹性不同,不同类型的支持政策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因此,创新支持政策应更多聚焦于易受政策影响的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两个细分创新维度,同时在企业创新维度加大财政投入对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此外,要着重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类和金融类创新能力影响强度大的政策类型的主导作用,同时兼顾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类和重大项目类等创新能力影响范围广的政策类型的基础作用。
2021 Vol. 2 (12): 18-30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9000 KB)  ( 93 )
       产业研究
31 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基于多期DID的经验考察
蒋选, 王林杉
文章通过构建基本理论框架,对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分析,利用2001—2017年中国186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样本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无论是否考察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智慧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智慧城市政策能够促进试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②在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的情况下,分析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政策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大于发达地区;智慧城市政策在不同规模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均显著,其中极端规模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大。③结合影响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智慧城市政策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确实存在积极的创新驱动效应、财政支持效应和外商直接投资效应3种中介效应。
2021 Vol. 2 (12): 31-40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7689 KB)  ( 95 )
41 最低工资标准、要素价格扭曲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
张翼, 刘思浓, 郑兴无
高技术产业是先进技术与战略竞争产业的发展导向,优化研发要素配置、提高创新效率成为破解技术落后陷阱的有效方式。最低工资制度作为专门的劳动保障政策和产业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有多种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基于中国地区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以多种回归模型揭示最低工资标准的作用机制。回归结果显示:最低工资上涨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分地区分析也得到相同结论,但影响效应自东向西逐步递减;进一步以要素价格扭曲为间接因素的多机制回归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可通过抑制要素市场价格扭曲进而提升创新效率。要素报酬合理化、要素配置扭曲的缓解等创新基础设施因素的完善发展是提升创新效率的基本方式。
2021 Vol. 2 (12): 41-51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8108 KB)  ( 75 )
52 基于产业转移升级的创新收益分配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周伟, 宁煊
本文以产业转移升级创新收益机理分析为切入点,基于能力结构与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分配模型,对京津冀各城市产业协同创新收益分配态势进行测度,研究认为城市群各城市通过产业转移升级能够获取创新收益,各城市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耦合度大小对创新收益分配有重要影响;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创新能力耦合网络有一定优化空间,政府的产业转移升级政策对促进各城市创新收益分配趋向均衡有积极作用;京津与河北创新发展水平的级差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为此提出应从影响创新收益分配的根源入手,着力提升各城市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构建高效稳定的城市群创新网络,完善区域长效利益协调机制等政策建议。
2021 Vol. 2 (12): 52-61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7449 KB)  ( 74 )
62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风险的因素诊断与层次分析——基于上海三类园区的案例研究
孙洁
后疫情时期,生物医药产业获得逆势上扬的机遇,但也同样面临风险。本文选择上海3个代表性园区张江、枫林和东方美谷进行跨案例研究,探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风险的各类因素,根据风险因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建立邻接关系矩阵,按照层级顺序把风险因素分层,建立集群风险系统的ISM解析结构模型。研究发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风险系统的递阶结构中,各风险因素对集群风险系统的诱发程度与作用范围有所差异,各底层要素均对顶层的技术创新基础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从内源角度,区位和体制是造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风险的重要因素;从外源角度,竞争环境、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是重要外在因素。
2021 Vol. 2 (12): 62-69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5871 KB)  ( 77 )
70 农机装备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设计
罗建强, 李丰源, 李洪波
为了推进中国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网络协同制造效率与效益,融合网络协同制造与服务型制造先进模式,本文提出以价值共创与共享为目标的农机装备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刻画其模式特点,设计模式运行机制,提出保障措施。研究发现:农机装备固有的特点决定了构筑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的必要性。通过设计、制造和服务的三类协同,确保农机装备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新模式能够实现网络内技术与知识的快速流动,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面向农机装备全生命周期的高度协同,能够延长与丰富网络价值创造的时空,支持网络价值共创与共享的实现。
2021 Vol. 2 (12): 70-78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7320 KB)  ( 81 )
       企业研究
79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创业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冯苑, 聂长飞, 张东
立足于当前中国孵化器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2007—2019年省际层面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创业间的协同关系进行测度,进一步考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收敛性以及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①样本期内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创业综合发展水平均较快提升,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总体滞后于创新创业的发展。②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创业之间互动强劲,且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317上升到2019年的0.503。③耦合协调度的总体泰尔指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β收敛;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
2021 Vol. 2 (12): 79-90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8064 KB)  ( 90 )
91 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孙冬营, 吴星妍, 顾嘉榕, 许玲燕, 王慧敏
在工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工业企业2009—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城市群内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和规模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同时,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不平衡加剧,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呈先降低再扩大趋势。利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城市群内部影响工业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FDI、禀赋结构以及环境规制则具有抑制作用。最后,提出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提高FDI质量以及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来实现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 Vol. 2 (12): 91-100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7143 KB)  ( 96 )
       区域研究
10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苏斌, 薛佳滢, 颜利, 黄俊, 杨锐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还不够充分,渝东片区、成渝的中间地带与成都或重庆主城的联系都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经济圈内其他节点城市对重庆主城和成都等核心城市的支持,从而有效推动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2021 Vol. 2 (12): 101-108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6340 KB)  ( 94 )
109 国家高新区能否推动都市圈的创新发展——基于31个都市圈的实证研究
王京雷, 赵静
国家高新区在区域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对都市圈创新协同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本文针对此命题展开研究,以双重差分法对31个都市圈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成立能推动都市圈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强化这一过程,在高新区推动都市圈创新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但城市管理体制活力的调节作用相对不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明显的 “中心-非中心”城市异质性,高新区对中心城市的创新具有一定负向作用,但对非中心城市的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高新区设立对中部都市圈创新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但对东西部都市圈创新的正向作用不足。据此提出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壮大科技服务业规模等政策建议。
2021 Vol. 2 (12): 109-117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7144 KB)  ( 90 )
       研究与探讨
118 Christensen颠覆性创新理论新进展:反常问题视角
白胜
反常问题导向是Christensen开创并发展颠覆性创新理论的基本路径,但是此研究方法及依此发展的新内容并未受到关注。本文提出广义反常问题概念后将其划分为三类:被理论忽略的实践类、理论解释不符合实践类、解释力不如竞争理论类;以2003年的 《困境与出路》为经典理论和新进展的分界点,发现Christensen研究的新进展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待办任务、可延展核心、创立市场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三类划分,它们源自对三类反常问题的解决,并统一到基于资源、程序、价值观理论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下;最后按照识别三类反常问题的思路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这些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有效应用颠覆性创新理论,并增添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新知识。
2021 Vol. 2 (12): 118-124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5783 KB)  ( 106 )
125 人工智能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
张美莎, 曾钰桐, 冯涛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物化于机器人中的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选取2012—2018年中国省级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就业需求,在中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机器人应用引起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下降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这种效应在中、低技能群体中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加大低技能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及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启示。
2021 Vol. 2 (12): 125-133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6679 KB)  ( 173 )
134 多元主体协同驱动下创新教育四螺旋模式研究
许礼刚, 周怡婷, 徐美娟
创新教育是一个多领域互动过程,传统的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更多基于经济利益,而四螺旋在三螺旋基础上加入 “社会公众”,形成经济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新平衡以及更加广泛的视角。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从多元主体协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以高校为主导、以产业为载体、以政府为支撑和以社会公众为监督的创新教育四螺旋模式,并阐述模式的动力机理和协同机制,提出构建全方位创新教育体系、优化创新教育顶层设计、联动资源优化创新实践和促进创新可持续发展4条协同路径。
2021 Vol. 2 (12): 134-141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6222 KB)  ( 97 )
142 农业技术服务规模化的路径分析——基于山东丰信农业的案例研究
刘冬梅, 赵成伟
在 “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如何为小农户提供适宜的技术服务,实现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直是中国农业技术供给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山东丰信农业公司类似 “平台经济”的技术供给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丰信农业以小农户为服务对象,以技术托管为主要方式,是在土地碎片化的现实制约下实现农业技术服务规模化的典型探索。但是,以其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目前存在交易成本高、资源共享困难、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技术来源受限等共同问题,需要在政策层面予以关注和解决。
2021 Vol. 2 (12): 142-148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5754 KB)  ( 83 )
       人才研究
149 中国流动人才的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人才争夺的思考
代欣玲, 彭小兵
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引发全国人才大战,如何留才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使用logistic模型首次通过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检验中国流动人才的居留意愿,稳健性结果表明:随着学历提升,流动人才居留意愿逐步突破个人特征、流动特征及城市特征的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婚姻、户籍地等个人特征,流动范围、家庭月收入与房价比等流动特征、城市特征对专科、本科人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生人才居留仅受工资、流入地同住家庭成员数的影响。为此,应重点吸引高居留意愿流动人才、提高流动人才工资水平、协助流动人才家庭安置、制定流动人才分层沟通策略、打造流动人才宜居城市环境、缓解流动人才住房负担。
2021 Vol. 2 (12): 149-158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7046 KB)  ( 117 )
159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来自结构方程模型的经验证据
张小红, 郭威, 李思经, 梁峰, 杨大飞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构建 “教育投入—实践投入—人才产出”的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各潜变量和结构变量的结构关系,获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路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社会教育影响程度大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实践投入具有显著影响,对实践创新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理论创新的影响程度。实践创新对人才产出具有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其他要素以实践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影响人才产出效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为 “学校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2021 Vol. 2 (12): 159-168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6552 KB)  ( 113 )
       国际研究
169 中美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对比研究——基于ESI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分析
王超, 马铭, 许海云, 武华维, 朱世伟, 于俊凤
当前中国科技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产出仍然是需要补齐的主要短板,而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是推进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本文将ESI高被引科学家作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代表,选取2014—2019年ESI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的中美科学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才的空间分布、学科领域、隶属机构等方面比较,探析中美两国的差异,进一步获取中美两国人才的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从成果数量、资助来源及影响力、基础研究合作等方面开展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国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及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1 Vol. 2 (12): 169-181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13208 KB)  ( 178 )
182 颠覆性技术项目中同行评议机制改进思路与国际实践
李曼迪, 赵筱媛, 刘晓娟
颠覆性技术被称为改变游戏规则、重塑未来格局的革命性力量,世界各国均对其广泛关注并积极部署相关研究项目。目前,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遴选大多基于历史悠久但不乏争议的同行评议机制开展,如何能够在颠覆性技术项目遴选中充分发挥同行评议机制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对颠覆性技术项目的有效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同行评议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场景,并基于颠覆性技术项目特点提出同行评议机制改进思路,介绍了部分科研资助机构在项目遴选过程中应用同行评议机制的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颠覆性技术项目遴选中同行评议的开展过程提供参考借鉴。
2021 Vol. 2 (12): 182-188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5094 KB)  ( 111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