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1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首卷语
 
 
       首卷语
0 “十四五”是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期
本刊编辑部
2021 Vol. 2 (1): 0-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93 KB)  ( 274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1 Vol. 2 (1): 0-00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656 KB)  ( 202 )
       科技政策
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创新政策:理论与中国实践
杨欣萌, 何光喜
本文以社会-技术理论创新政策演化的三个框架为理论基础,以创新政策的三个框架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新政策的演变与当前趋势,并用新兴的转型创新政策范式解析新兴的创新政策实践类型与面临的政策议题。研究发现:强有力的政府领导,自上而下、有令必达保障了创新政策实施的效率;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新政策的效率;互联网下沉有助于低收入者“双创”实现产业脱贫,但解决社会与生态问题的社会创新仍相对较弱。政府应给予利基保护空间、鼓励社会实验和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2021 Vol. 2 (1): 1-9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6980 KB)  ( 322 )
10 基于有效性分析的创新政策组合模式研究
周莹
由于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基于不同子目标、在不同领域所形成的多种政策工具导致创新的治理结构更加分散,管理层次愈发复杂,政策功能呈现“碎片化”现象,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出现系统功能低下的问题和事与愿违的结果。本文根据对105项创新政策的组合有效性及其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基于法治系统工程理论的创新政策组合模式,并构建创新政策的组合过程模型及其核心机制,以期为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从单因素、单方向的思维过渡到系统、综合、整体的思维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2021 Vol. 2 (1): 10-16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5430 KB)  ( 338 )
       科研管理
17 基于共享服务数据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用户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
吴斌, 李鑫, 邬平, 邓艺
用户满意度是衡量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服务好坏的关键指标。为了客观分析用户对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感受,首先对度量用户满意度的用户期望和感知绩效进行概念解析,其次将公共服务投入/产出指标与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耦合,最后基于云南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的共享服务数据建立用户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模型通过了拟合指标检验,路径分析结果具有说服力。本方法优点在于避免基于问卷调查中可能产生的“互动失灵现象”,为大型仪器管理单位的用户满意度客观评价提供计算依据。
2021 Vol. 2 (1): 17-23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4902 KB)  ( 269 )
24 大学教师科研评价的目的、方法、程序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对C9高校部分理工领域的调查
董彦邦, 刘莉
大学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扮演了激励和规范教师创新行为的角色,与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对C9高校部分理工领域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科研评价的目的和方法、程序对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形成性评价目的和评价程序民主对大学教师主动性科研创新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挑战性科研创新动机起到了中介作用;同行评价方法通过挑战性创新动机的间接作用对大学教师主动性科研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终结性评价目的通过补偿性创新动机的间接作用对大学教师被动性科研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建议大学应切实改革评价导向,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保障其在教师评价中的话语权;建立以小同行为主的同行评价主体结构,保障评价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2021 Vol. 2 (1): 24-34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7475 KB)  ( 291 )
       创新研究
35 资源约束下颠覆性创新过程机制研究
尚甜甜, 缪小明, 刘瀚龙, 辛晓华
资源约束条件下颠覆性创新的发展是一个重要但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整合战略导向和资源拼凑理论,以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对资源约束下颠覆性创新过程机制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导向经历了由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市场和技术双元导向的发展过程。战略导向的不断调整要求企业所具备的资源拼凑行为不断发生变化,资源拼凑经历了由在手资源—资源组合—资源重构的发展过程。战略导向通过资源拼凑行为的递进转化推动颠覆性创新的阶段性成长,颠覆性创新经历了由市场探测—市场延拓—市场衍射的逐级深化过程。
2021 Vol. 2 (1): 35-43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6904 KB)  ( 292 )
44 中国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研究20年:一个系统性分析
丁依霞, 郭俊华
系统梳理电子政务服务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反映学术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也对实践活动起反思和指导作用。本文基于5W1H1P分析框架,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过程、创新原因、创新绩效、创新地点和创新历程7个方面对该领域的243篇CSSCI文献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由此勾勒出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研究的基本图景。总体来说,20年来学者们关于电子政务服务创新不同层面的研究不仅为更好理解政府创新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解读和分析,同时对进一步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2021 Vol. 2 (1): 44-54 [摘要] ( 44 ) HTML (1 KB)  PDF (7341 KB)  ( 257 )
55 研发投入结构对高质量创新的影响——兼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效应
赵玉林, 刘超, 谷军健
本文从研发投入结构调整视角探讨实现高质量创新的有效途径,从理论上分析不同研发投入对高质量创新产出的作用以及政府支持和市场化的调节机理,运用中国省级区域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的申请数据,从经费和人员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研发投入结构对高质量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显著促进中国地区高质量创新,而试验发展没有发挥作用;②政府支持基础研究显著扩大其对高质量创新的促进效应,而政府支持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③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基础研究对高质量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更大,而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仍没有显著影响。因而,为实现中国高质量创新有必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注重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效应。
2021 Vol. 2 (1): 55-64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7032 KB)  ( 303 )
65 环境异质性对长江经济带创新绩效的门槛效应研究
张建清, 于海潮, 范斐, 田婧
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的深度融合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改进的DEA模型测度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城市的创新绩效,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揭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污染排放(EP)、环境治理(GE)、人居环境(RE)等环境异质性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的创新绩效整体上在波动中稳步提升,且存在较大的空间非均衡性;②污染排放对沿线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双门槛特征,跨越第二门槛之后,污染排放对沿线城市的创新绩效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③环境治理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双门槛影响随着城市人均GDP的提高不断增强,而人居环境的正向单门槛影响随着城市人均GDP的提高不断下降。
2021 Vol. 2 (1): 65-72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6126 KB)  ( 339 )
73 融资结构、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杨帆, 王满仓
本文在统一框架下构建融资结构、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关系的两阶段数理模型,并基于2008—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负二项面板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且考察了所有制及产业技术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①债权融资及债股比通过研发投入抑制了创新产出,表现出了部分中介效应,其中高技术企业更不善于利用债权融资进行创新;②股权融资对高质量创新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③国企和民企分别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中表现出各自的优势。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创新产出,但在高技术企业中存在一定局限性;④信息技术能够缓解债权融资对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并且强化股权融资对高质量创新的促进作用。这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互联网+”战略驱动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2021 Vol. 2 (1): 73-83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6930 KB)  ( 264 )
       产业研究
84 智能化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温湖炜, 钟启明
智能化发展是目前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本文利用文本处理技术和企业年报测算2009—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智能化发展水平,考察智能化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发展水平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智能化发展的生产率悖论不成立。对于人力资本稀缺、劳动使用密集以及经营状态较差企业,智能化发展的生产率效应更为突出,智能制造是缓解用工成本上升、技能人才“脱实向虚”以及实现企业经营脱困的重要手段。智能化发展水平与服务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企业通过智能制造与服务创新的深度融合而向价值链下游升级,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结果为智能化转型全面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启示。
2021 Vol. 2 (1): 84-94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7504 KB)  ( 362 )
95 制造业企业创新过程中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多案例研究
王莉静, 丁琬君
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出发,以12家创新型制造业企业创新过程作为案例,探讨3个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制造业企业创新过程中资源整合的共有影响因素及不同路径。研究发现:①创新战略是3个阶段的制造业企业创新过程中资源整合的先决因素,组织结构调整、创新情境、运营环节是其驱动因素;②3个阶段的制造业企业呈现出不同的资源特征,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对外开放广度、资源匹配程度、多方交互强度均表现出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并且影响到创新过程中资源整合方式的不同,结合共有影响因素,引起资源整合路径的不同;③3个阶段的制造业企业创新过程中适用不同的资源整合路径,初创期采用主动—配合型整合路径,成长期选用开放—对接型整合路径,成熟期使用生态—协同型整合路径。
2021 Vol. 2 (1): 95-105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7685 KB)  ( 264 )
106 研发要素流动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宛群超, 袁凌, 王博林
本文利用2004—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地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模型及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研发要素流动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呈现整体上升态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集聚效应与路径依赖性;②R&D人员流动、R&D资本流动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均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在R&D人员流动与其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③R&D人员流动、R&D资本流动均通过资源效率的改善进而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R&D人员流动、R&D资本流动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边际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
2021 Vol. 2 (1): 106-116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7618 KB)  ( 320 )
117 生态关系视角下区域科技服务业构成及持续发展研究
王宏起, 王冕, 李玥
促进科技服务业持续发展是深化实施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科技服务业内部各服务模块彼此业务关联性强、服务功能优势互补,以服务链的形式提供创新服务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匹配视角,将科技服务业解构为知识周边型服务模块、市场周边型服务模块以及中间支持型服务模块,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科技服务业模块间的生态关系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表明:各服务模块在不同生态关系下的创新服务效果不同,当各模块间生态关系处于“互惠共生”时,有助于模块间协同有序发展,从而激发出科技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服务价值。本研究旨在为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021 Vol. 2 (1): 117-126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7274 KB)  ( 277 )
       研究与探讨
127 重视基于扩展适应的药物研发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技术支撑
李天柱, 马佳, 李妍
本文面向重大疫情防控,提出基于扩展适应的药物应急研发模式,从对扩展适应的理论溯源入手,对基于扩展适应的药物研发模式进行内涵界定和主要类型划分,分别为功能扩展适应型、组合扩展适应型和应用扩展适应型。在此基础上,针对数据科学提供的基础推动力、转化医学提供的拉动力、政产学研用网络组织、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了基于扩展适应的药物应急研发运行机理,并提出加强药物应急研发能力的政策建议。
2021 Vol. 2 (1): 127-135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6809 KB)  ( 266 )
136 基于制度作用机制的服务生态系统整合模型研究
辛本禄, 刘燕琪
制度在服务生态系统中起关键作用,是服务生态系统研究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并未打开服务生态系统中制度作用的黑箱。本文基于制度理论、综合服务主导逻辑和生态系统的研究视角,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演绎构建服务生态系统中4个重要的制度作用机制,即基于初始制度的服务生态系统形成机制、基于共享制度的服务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基于外部情境刺激的参与者冲突机制、服务生态系统的制度化工作机制。将制度作用机制与服务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相结合,建立服务生态系统制度的整合模型,为服务生态系统的制度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2021 Vol. 2 (1): 136-146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8340 KB)  ( 248 )
147 金字塔底层的随创式包容性创新
尤成德, 张建琦, 赵兴庐
面向金字塔底层低收入群体的包容性创新,与主要针对中高端市场的传统创新范式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新的思维和路径方式才能实现,现有文献对此却缺乏深入探究。本文引入随创理论,阐述随创思维与包容性创新的契合性,提出随创式包容性创新模式的概念,剖析随创思维对包容性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创新主体和动机两个维度归纳总结随创式包容性创新的四种不同类型,并分析该创新模式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以期为国家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和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2021 Vol. 2 (1): 147-155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6467 KB)  ( 315 )
156 创业失败研究的热点领域、演化路径与启示
易高峰
本文基于WoS 和 CNKI 数据库的创业失败文献,运用知识图谱工具,分析国际和国内创业失败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国际国内创业失败研究的相似热点包括失败归因、失败学习、后续创业;国际上注重失败修复、后续创业绩效研究,国内偏重于科技创新失败、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续创业意愿等。国际上的研究演化历经“什么是创业失败”的探索期、“为什么创业失败”的发展期、“创业失败管理”的深化期,国内正处于以“创业失败学习”研究为主的发展期。为此,建议构建中国情境的创业失败研究框架,推动二元归因向多维归因和平衡归因研究转型,失败学习方式与内容研究的割裂向学习方式与内容动态匹配研究转型,单个变量探究为主向失败学习、情绪修复、环境因素等多变量的失败修复机理研究转型,再创业意愿向再创业绩效研究转型。
2021 Vol. 2 (1): 156-165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8638 KB)  ( 310 )
       国际研究
166 日本高校研发基础性经费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郭涵宇, 肖广岭
本研究基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2019年版《科学技术指标》及《用于论文产出研究活动的资金及人员体制》等研究报告,通过案例研究法与图表分析方法,具体分析日本高校研发活动中研发基础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在日本各类高校中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基础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合理比例关系问题。从日本经验出发,阐述中日高校研发活动的社会条件,特别是在研发基础性经费支持力度上存在的差异,提出中国高校应提升研发基础性经费比例,使之保持与竞争性经费的合理平衡。
2021 Vol. 2 (1): 166-175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6064 KB)  ( 348 )
176 高铁列车技术创新演进研究:中日两国的对比
满勇, 刘颖琦
本文选择代表全球高铁产业创新能力的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分别绘制自1964年以来不同技术平台上日本和中国的高铁列车谱系图,对比中日两国高铁谱系图中技术路径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技术要素和专利这两个维度,以演进视角分别对中日两国高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高铁虽然和日本高铁有一定的技术同源性,但技术特征、开发路径和发展历程有很大差异性,代表未来发展的技术专利体现出中国对重点技术领域如弓网关系、轮轨关系等专利量所占比重并不高,未来中国高铁列车的技术创新应基于自主创新,聚焦重点技术领域的创新。当今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贸易争端日趋增多,从高铁列车核心技术和产品演进的视角探讨高铁的技术创新,对中国诸多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
2021 Vol. 2 (1): 176-188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9364 KB)  ( 368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