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陶娜. 政府对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有为干预”机理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1-9. |
[2] |
储陈城, 刘扬. 科技创新风险的刑法规制——以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为切入点[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10-20. |
[3] |
张金倩楠, 马宗文. 同行评议结果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的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21-29. |
[4] |
林梓瀚, 刘羿鸣, 袁千里. 自贸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沙盒机制:理论证成与制度建构[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30-39. |
[5] |
张孟亚, 王兴民, 孙翊. 政策驱动还是资源交换——基于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40-49. |
[6] |
薛美慧, 丁明磊, 尹西明. 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动能:理论逻辑与战略路径[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50-59. |
[7] |
陶于祥, 刘相密, 吴超楠, 袁野. 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形成与演进——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专利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60-71. |
[8] |
王楚晴. 中国参与全球数据治理博弈:跨国科技企业价值体现与实现路径[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72-79. |
[9] |
刘婷婷, 戚湧, 张桂阳, 李烨辉, 李星. 新兴市场企业逆向创新中的高价值专利演化研究——以比亚迪公司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80-87. |
[10] |
黄涛, 曾美. 基础研究人才的职业流动特征研究——以2014—2023年华中地区ESI高被引科学家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88-97. |
[11] |
金茹静, 黄涛. 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成长路径研究——基于2019—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98-108. |
[12] |
李茜, 姚慧平, 赵娟娟. 知识工作者的异质性居住区位偏好研究——以北京科研、工程及艺术型工作者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109-119. |
[13] |
韩凤芹, 杨小强. 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以PTN项目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120-127. |
[14] |
潘君豪, 杨一帆. 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国家的路径、模式及启示——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128-138. |
[15] |
杨洋, 陶蕊, 曹勇, 施筱勇. 中美科技安全制度体系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5): 139-14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