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3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科技政策
企业研究
研究与探讨
知识产权研究
目次
卷首语
 
 
       卷首语
0 以技术进步和创新推进共同富裕
马名杰
2023 Vol. 4 (4): 0-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784 KB)  ( 109 )
       目次
0 中英文目录
2023 Vol. 4 (4): 0-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91 KB)  ( 58 )
       科技政策
1 创新过程视角下的上海科技政策变迁
李杨
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包括创新环境创设、创新发现、创新活动资助与支持、创新活动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共六个价值创造环节。当前,关于不同环节的科技政策供给分布情况的实证研究暂付阙如。基于政策主体、创新环节和政策对象三个属性,对上海市1978年以来的科技政策进行逐条编码,并构建2模社会网络,分析各职能部门在科技治理格局中的角色变迁、注意力分配以及协同关系衍变历程。结果显示:科技治理的核心首先从市政府转向科委,随后科委“一家独大”,最后科委的中心性减弱,科委、财政局与市政府共同形成“铁三角”的核心治理结构。创新环境创设始终是上海市科技政策供给的重点环节,而创新成果评价、成果转化与应用两个环节的政策供给相对薄弱。1985年至今,企业始终是上海科技政策关注的主要对象。
2023 Vol. 4 (4): 1-15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6486 KB)  ( 104 )
16 技术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以101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唐露源, 谢士尧, 胡思洋
本文结合对101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地调研情况及调研专家学者针对样本企业技术需求诊断意见,围绕技术需求提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四个因素,即技术需求清晰度、技术需求强度、技术需求深度和技术需求契合度。以CART决策树算法处理变量间复杂非线性关系,对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展开全面分析。模型训练结果显示:技术需求深度及技术需求清晰度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两个重要变量,企业需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对自身发展的核心技术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基于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以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案。
2023 Vol. 4 (4): 16-24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119 KB)  ( 66 )
25 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中的主导关系生成机制研究
蔡若楠, 田文灿, 胡志刚
本文以67852篇科技文献作为数据样本,并以论文通信作者作为主导者,构建国际科研合作主导网络。在此基础上,借助指数随机图模型,综合考虑网络的内生机制与外生机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在网络内生机制层面,互惠效应与传递效应正向影响国际科研合作主导关系的建立;在网络外生属性层面,国家科研实力与收入水平正向影响国际科研合作主导关系的建立,地理邻近性及语言邻近性对科研合作主导关系无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可对全面理解国际科研合作的演化进程提供借鉴,对深刻理解国际科研合作的形成机理进行有益补充,也可为科研人员寻求合作伙伴、顺利开展国际合作提供有益启示。
2023 Vol. 4 (4): 25-33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847 KB)  ( 49 )
       创新研究
34 前沿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基于专利主题相似网络与技术进化法则
武川, 王宏起, 王珊珊
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内具有指引性、先进性的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的准确识别与预测对技术资源有效配置至关重要。从专利主题相似性的角度设计涵盖离群技术的前沿技术识别方法;引入TRIZ理论技术进化法则 (九屏幕法)对未来前沿技术进行预测,具体包含确定当前系统、识别技术进化点及延伸性预测3个过程;通过搜集2001—2021年石墨烯专利文本数据,对石墨烯前沿技术进行识别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前沿技术识别方法可弥补传统识别方法完整性不足的问题,能够准确识别离群的非热点前沿技术。前沿技术延伸性预测结果对未来产业技术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3 Vol. 4 (4): 34-42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749 KB)  ( 88 )
43 数字平台专利技术分布及其演进分析
华连连, 韩俊敏, 刘艳秋, 彭佳
为了深层次全方位探究数字平台专利技术分布及其演进特征,本文以2004—2021年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平台专利检索数据为基础,从专利授权量、专利价值及专利权人分布的视角切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及Gephi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对全球数字平台专利技术的主题演进、国别独立技术演进、联合技术演进等进行全景式分析。结果表明:①华为展现了最强的研发活力,但中国数字平台在专利授权量、专利价值水平及聚焦领域上均与美国存在差距,创建数字集群还需吸纳更多研发力量;②全球数字平台经历了“基础技术研发—零部件生产—传统行业转型—智能化建设”的阶段式主题演化进程,中美欧技术演进较为专一、日韩相对较为分散,中美聚焦领域存在转变期,而美国早于中国“修正”了这一偏差,继续深入探究通信领域技术,中国应保持在通信领域的研发势头以增强数字平台的基础技术根基;③中国数字平台专利技术的联合布局网络特征初现,但尚未形成大规模联合趋势,应增强技术的兼容性与联合性,驱动核心主体与边缘主体创新成果的交互融合,在新一轮的数字平台创新中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战略版图。
2023 Vol. 4 (4): 43-52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290 KB)  ( 35 )
53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双重网络关系及其演化特征
施锦诚, 王靖, 朱凌, 李拓宇, 朱建忠
科技竞争态势下,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专利技术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建构组织合作网络和技术网络的整合性分析框架,选取 “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高温防护涂层”和 “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及应用”两个典型技术样本,探索双重网络关系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以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顶尖科研院所为代表的核心主体协同其他创新主体整合资源开展技术攻关;②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通过紧密联结,形成多边复杂的网络关系;③关键共性技术网络呈现 “核心-边缘”结构,相关技术围绕核心技术节点相互关联,形成多个技术子群;④伴随网络持续演化,关键共性技术间扩散和溢出效应增强,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效应。研究结论为中国关键共性技术布局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2023 Vol. 4 (4): 53-62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2723 KB)  ( 49 )
63 长三角数字创新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机制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玄泽源, 段进军, 华怡宁, 姚孟超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从 “省域-市域-区县域”空间尺度入手,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长三角不同尺度数字创新分布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并利用QAP方法对不同尺度空间网络结构差异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数字创新活动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群与都市圈正在成为数字创新活动及网络的主要空间表现形式;长三角数字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此,提出长三角数字创新网络构建的政策建议,各地应当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通过引进数字人才、改善公共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数字化转型。
2023 Vol. 4 (4): 63-72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781 KB)  ( 35 )
       产业研究
73 产业转移能否促进创新绩效提升——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
韩军, 孔令丞
产业的转移不仅是资本、人员等生产资料在空间上的位移,而且是伴随技术管理、技能水平等要素对外部市场渗透,且连同承接地原有的资源与劳动力等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和整合过程。为此,本文基于中国210个地级市的产业转移与创新要素流动 (研发人员流动和研发资本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产业转移抑制创新绩效,而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本流动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异质性检验分析产业转移的迁入和迁出,以及在不同城市规模下两者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3 Vol. 4 (4): 73-8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37 )
82 中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贺子欣, 惠宁
本文在构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对中国2004—2019年装备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演变趋势进行测度分析,并通过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电子设备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子行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则是增幅最大的子行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受到智能制造水平、市场化程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的显著作用,金融发展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尚未彰显。研究结论对科学评估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 Vol. 4 (4): 82-92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35 KB)  ( 119 )
93 前瞻发展卫星通信产业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和实施策略
郝博, 陈祥, 李文贵
卫星通信作为“新基建”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具备基础设施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重属性,其前瞻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战略效应和潜在的后发优势。当前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前瞻发展的战略意识仍待提升,体制机制亟需激活。卫星通信产业的前瞻发展具有多重战略内涵。从国家安全维度,发展卫星通信对掌控关键数据基础设施,保障国家数据主权和信息安全,维护太空发展权具有重要意义;从区域平衡发展维度,卫星通信能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通信基础设施,保障平等发展权,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从海洋强国战略维度,发展卫星通信有利于推进陆海联动,塑造数字化海洋经济新形态,增强全球海洋治理能力。中国应充分把握机会窗口,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发达地区在卫星通信产业前瞻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强化创新政策和竞争政策,实现“后发先至”。
2023 Vol. 4 (4): 93-101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102 KB)  ( 40 )
       企业研究
102 高科技企业边界组织的功能及非线性演化研究——华为公司边界组织的纵向案例分析
陈蕴琦, 徐雨森
当前,高科技企业纷纷拓展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通过企业为主导的边界组织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然而,高科技企业边界组织的微观机制和演化状态存在认知黑箱。本文借鉴扎根分析流程,选取华为公司的边界组织作为典型案例。研究表明:高科技企业边界组织承担教育赋能联接、融通创新联接和科学技术联接功能;3类活动呈现双循环互促关系,融通创新联接活动是企业边界组织的枢纽环节,双向推动并支撑衔接教育的融合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实践;随着企业边界组织能力的提升,3类活动不断拓展呈现单一界面串联、接力式循环并联和知识生态系统网络的非线性演进规律;高科技企业边界组织构建创新链,促进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应用活动的互促衍化,日益表现出知识创新网络接口的特征。
2023 Vol. 4 (4): 102-112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184 KB)  ( 30 )
113 企业弥合数字鸿沟的微观机制——来自华为的案例研究
张娜娜, 丁沂珂, 梅亮
数字经济时代,通信设施分布不均、应用场景有限等数字鸿沟问题加剧了国家、各类组织及用户之间矛盾,如何弥合数字鸿沟成为社会中各类组织和个体共生的关键。企业作为数字经济主体,其对数字鸿沟的产生与解决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企业如何弥合其与相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体间的数字鸿沟?现有研究关注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及国家和社会层面解决方案,缺乏企业层面的讨论。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追踪并解析华为弥合数字鸿沟的过程,以回答 “企业如何弥合其与社会中其他组织和个体间数字鸿沟”这一重要问题。研究发现:①基于企业主营业务的赋能机制是其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围绕主营业务,案例企业通过 “从基础设施到产品设计再到知识传授”的逐级赋能弥合3类数字鸿沟,进而实现与合作伙伴、用户及公众共生。②在具体行动中,案例企业通过设定实践目标、执行策略和焦点领域,分阶段消除数字鸿沟。本文结论为其他企业立足自身产品/服务等业务弥合数字鸿沟提供借鉴。
2023 Vol. 4 (4): 113-121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169 KB)  ( 29 )
122 金融科技能否通过缓解金融错配促进企业创新可持续性——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刘元雏, 华桂宏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新兴数字技术耦合而成,又进一步赋能金融及实体经济的新产物,在激励企业创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2010—2020年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并运用Python主题爬虫技术通过百度新闻关键词频构建的地区金融科技指标,以金融错配为切入视角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增强企业创新可持续性,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修正金融错配问题来提升企业创新可持续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科技在技术密集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中,缓解金融错配进而激励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作用更为明显。
2023 Vol. 4 (4): 122-132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47 KB)  ( 76 )
       知识产权研究
133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逻辑的演化研究
任声策, 杜梅, 张玉蓉, 操友根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需要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加快转化效率,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严重制约企业的积极性。基于全链条保护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逻辑,划分全链条保护、全链条闭环保护、知识产权生态系统保护三个阶段,系统剖析各阶段的演化过程,揭示各阶段知识产权保护逻辑的内涵、关系和边界,提出要超越对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线性递进认识,以闭环和生态系统为视角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逻辑框架,实现企业知识产权从全链条保护到全链条闭环保护,再到知识产权生态系统保护的能力跃迁。
2023 Vol. 4 (4): 133-141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159 KB)  ( 39 )
142 仿制药专利挑战行为拟制侵权的合理性证成及制度建构
冯振龙, 周莹
仿制药专利挑战是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药品注册审批阶段引发专利权属争议的主要制度动因。当前,关于专利挑战行为法律属性的界定存在争议,拟制侵权与确认不侵权两种观点各执一端。前者以法律拟制和知识产权侵权促成事由为理论基础,并具有平衡内外部利益的功能,在逻辑结构标准与同一法益标准的审视下,拟制侵权与Bolar豁免构成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通过分析与借鉴美韩专利挑战相关立法,建议中国引入拟制侵权,在立法层面确认仿制药专利挑战为拟制侵权的同时将其作为Bolar豁免的特别规定。针对拟制侵权的权利扩张风险,采取限缩路径明确其司法管辖的专利声明类型、客体范围及法律后果,赋予CFDA批准等待期审查权,完善等待期规制措施。
2023 Vol. 4 (4): 142-150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06 KB)  ( 502 )
       研究与探讨
151 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
宋湛, 刘培林
数字经济发展从全社会和长期角度看,与共同富裕目标是一致的,但从局部行业和中短期看,与共同富裕并不具有或很大程度上并不天然具有内在一致性。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做大蛋糕,也需要应对好数字经济发展在中短期内对局部行业的就业和劳动者收入的负面影响。为此,需要提出新的理论基础,并采取相应政策弥合数字鸿沟,改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劳动监管等。
2023 Vol. 4 (4): 151-157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215 KB)  ( 48 )
158 深度伪造技术应用风险及法律规制研究
文铭, 孙圆圆
深度伪造技术是深度学习和伪造的结合,其利用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数字化处理从未真正发生的超现实信息,近年来发展迅猛并且应用广泛。由于深度伪造技术是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其规制,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出现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破坏国家甚至国际秩序等问题。通过对比域外有关深度伪造技术的规制实践,并结合中国法律规制现状,对深度伪造技术应用要从以下多个维度完善现有规制框架:解决现有法律规范适用,强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创新监管模式,加强对深度伪造技术的监管;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加大侵权赔偿力度,完善救济途径。
2023 Vol. 4 (4): 158-167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124 KB)  ( 279 )
168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应急研发的新型举国体制研究:以新冠疫苗研发为例
傅晋华, 蔡劲松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聚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场景,以应急研发的新型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冠疫苗研发案例,集中回答了应急研发采取新型举国体制的必要性以及实现机制的问题。研究发现,新型举国体制依靠制度优势,能够满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研发的特殊需求,成为开展应急研发的有效制度安排;应急研发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想发挥其制度效能,必须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合作、应急研发与常规研发的联系、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合作,以及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统筹协调等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新冠疫苗研发是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技术应急研发中的成功运用,其主要实现机制包括领导机制、组织机制、技术攻关机制、技术储备机制、央地协同机制和开放创新机制。
2023 Vol. 4 (4): 168-177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197 KB)  ( 77 )
178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研发人员性别结构研究:鸿沟加剧还是弥合
杨浩东, 赵艺璇, 王高峰
数字经济引发的业态变革对女性发展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本文旨在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研发人员性别结构产生的影响。从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劳动力就业等路径回顾研发人员性别结构失衡的理论背景与指标现状,梳理数字经济影响研发人员性别结构的潜在机制并提出假设。本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份和72个城市两组面板数据,采用参数及半参数计量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省际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当控制性别和社会经济变量后,数字经济和女性研发人员占比存在倒U形关系,基于城市数据的回归进一步捕捉到第二个拐点的存在。位序比对结果表明在数字经济先发地区 (北京、长春除外),研发人员女性占比位序并非同样靠前;而在部分后发地区,数值反而较高。研究揭示出数字经济影响研发人员性别结构存在的两面性与有限性。未来需在拓展、实践数字技术优化研发人员性别结构作用路径的同时,着眼于社会性别价值观念、文化等更深层因素于其中的型塑。
2023 Vol. 4 (4): 178-188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798 KB)  ( 60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