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1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农业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科技战略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无尽的前沿、诱人的未知:新科技革命正引致一系列深刻变革
李万
2021 Vol. 2 (9): 0-0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1025 KB)  ( 211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1 Vol. 2 (9): 0-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737 KB)  ( 63 )
       科技战略
1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突出特征与强化路径
尹西明, 陈劲, 贾宝余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抓手。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家创新系统观和整合式创新理论,探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内涵、突出特征和分类,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基础、战略与三大主要路径,为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决策参考。
2021 Vol. 2 (9): 1-9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7369 KB)  ( 235 )
       创新研究
1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扩散特征与创新代理路径研究
高泽晋
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出发,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创新属性、扩散特征及创新路径进行考察,能够折射出当前阶段中国重大研发工程的产业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实证访谈,获得主要结论如下: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性与可观察性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创新属性特征,加速了潜在用户的决策与采纳进程;②当前阶段北斗用户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态正处于创新扩散S形曲线的快速增长区,但仍未达到峰值,北斗用户数量的未来增长情势与产业体系容量值得期待。创新扩散理论中钟形曲线对采纳者的分类仍然适用于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纳者的划分;③中国政府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扩散进程中扮演着 “创新代理人”的重要职能与角色。
2021 Vol. 2 (9): 10-19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7222 KB)  ( 136 )
20 财政补贴、政策组合与资源型企业创新产出—基于创新产出异质性视角
成琼文, 丁红乙
本文基于中国资源型上市公司2013—2019年的观测数据,遵循创新动力—创新产出—创新价值的基本逻辑,研究财政补贴对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和传统创新产出的差异影响。结果表明:①财政补贴可以有效激励资源型企业创新产出,但激励效果主要是针对传统创新产出;②财政补贴与环境规制配合实施时,环境规制扮演 “双刃剑”角色,既正向调节补贴对绿色创新产出的影响效应,同时又弱化了补贴对传统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而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政策组合没有发挥协同效应;③补贴激励下可以形成一定的创新驱动效应,主要表现为传统创新成果对企业经济绩效的驱动作用,但目前并未促进经济绩效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上述结论为补贴政策的精准有效设计、发挥创新政策 “组合拳”作用、促进创新成果价值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 Vol. 2 (9): 20-30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7337 KB)  ( 107 )
       产业研究
31 数字时代的产业政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布和础鲁, 陈玲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整体性发展战略。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逻辑和方法不同,新基建更加注重数字技术创新的生态特征与跨界融合诉求。因此,以往针对特定产业、技术及地理范围的选择性产业政策体系应该向注重多部门融合发展、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引入更多市场主体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转变。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基建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近年来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和制度,结合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视角,对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设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1 Vol. 2 (9): 31-41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8867 KB)  ( 117 )
42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何龙斌, 何协, 杨婉楹
运用 2000—2018年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通过计算营业收入和利润等指标在产业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判断产业变化和布局演化,并通过计算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及区位熵研究其集聚程度。研究表明:总体上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利润水平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产业集聚度较高,但经历了 “低—高—低”的演变过程,呈倒U形发展趋势;空间布局上以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为主,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分行业看,截至2018年,医药制造业在空间上以华东地区为主,苏、鲁等是最大集中区,但行业集中度不高。航空航天制造业在空间上以西北、华北、西南地区为主,陕、津是最大集中区,行业集中度偏高。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空间上以华南、华东地区为主,粤、苏是最大集中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空间上以华东地区为主,苏、粤、浙是最大集中区,两行业集中度较高。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空间上以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为主,苏、粤、渝、川是最大集中区,行业集中度很高。
2021 Vol. 2 (9): 42-51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6352 KB)  ( 142 )
       企业研究
52 加计扣除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基于R&D操纵的视角
贺亚楠, 杨紫琼, 郝盼盼
本文从R&D费用操纵的角度,以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增加异常性R&D费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出向上的R&D操纵。进一步研究发现,当2018年R&D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后,企业向上进行R&D费用操纵的程度有所增加;区分异常性R&D费用是否大于0的样本后,加计扣除政策的效果较为复杂,对于异常性R&D费用大于0的企业,该政策加剧了其进行向上R&D操纵行为,对于异常性R&D费用小于0的企业,则抑制了其人为减少R&D费用的程度,表现出积极的政策效果;除此之外,相比于高新技术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向上的R&D操纵程度更强。本文的结论可以为政府完善R&D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供参考性意见,确保该政策真正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2021 Vol. 2 (9): 52-61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6596 KB)  ( 110 )
62 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发展—对科大讯飞的案例研究
樊天, 樊春良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考察大学衍生企业的衍生发展过程,针对社会资本是如何促进人工智能领域大学衍生企业创业发展的这一研究问题,以人工智能领域代表性的大学衍生企业—科大讯飞为研究对象,采取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其创业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演化分析,探讨结构、关系、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大学衍生企业创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中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发展提供借鉴。
2021 Vol. 2 (9): 62-70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6728 KB)  ( 152 )
71 衍生企业视角的高校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陈强, 赵一青, 常旭华
衍生企业发展情况是高校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表现之一,研究衍生企业视角的高校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可为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中国40所高校的衍生企业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高校较大的研发人员规模并未促进衍生企业数量增多;科技经费投入增加能够促进高校衍生企业,尤其是第二、三层级数量增加,同时使得高校衍生企业扩散效应,尤其是一至三、二至三层级扩散效应增强;独立于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能够加速高校衍生企业诞生,改变其扩散结构,使得衍生企业成立的总体步伐向前即较高层级移动;技术转让和入股两种模式下教师的收益分配比例分别对高校衍生企业数量有显著负向和正向影响;较高的发明披露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衍生企业数量增多。
2021 Vol. 2 (9): 71-81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8410 KB)  ( 84 )
       区域研究
82 国家大学科技园时空演化特征与发展绩效评估
詹绍文, 朱一鑫, 窦世斌, 程哲
大学科技园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双创”政策实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支撑。本文基于国家、区域和省域等不同尺度,采用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探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时空演化机理及特征,并对其发展绩效进行初步评估。研究发现: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存在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988—2008年是起步阶段,2008—2014年是快速发展阶段,2014—2018年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空间异质性显著,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绩效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东部地区企业绩效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但区域内高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经济产出转化效率低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不足但潜力巨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科技园的认识,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效率提升,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政策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2021 Vol. 2 (9): 82-92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8119 KB)  ( 89 )
93 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活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识别
吕晓静, 刘霁晴, 张恩泽
创新是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决定性力量。文章通过梳理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提出构建富有创新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浓度、高度、活跃度、治理度、响应度 “五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京津冀城市群2个直辖市与11个地级市2018年相关数据,利用改进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计算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活力指数,并且识别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创新活力指数看,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创新活力相对缺乏,北京创新活力处于绝对主导位置,天津副中心特征明显,石家庄表现出第三极发展趋势;从5个子维度看,差异系数均证明城市群内部存在显著的创新活力差异,创新响应度方面差异系数最高,津冀城市创新系统学习与反哺能力与北京相比差距最大;从创新生态系统障碍因子看,创新群落结构、创新平台价值和知识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绝大部分城市创新活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具体城市有所差别。
2021 Vol. 2 (9): 93-103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8387 KB)  ( 101 )
104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高新区的经验证据
赵玉林, 严娉, 谷军健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依据湖北省高新区数据,实证分析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研发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产业集聚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外开放扩大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是双刃剑,显著促进了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但并没有直接提升高新区的生产率水平,且对高新区的经济效益产生了抑制效应;扩大了研发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但降低了研发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政府支持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但过度的政府干预和支持将导致资源错配反而阻碍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
2021 Vol. 2 (9): 104-115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8007 KB)  ( 116 )
       农业研究
116 贫困地区淘宝村的增收效应—基于2005—2018年四省份县域数据的实证研究
刘玮琳, 何光喜, 刘冬梅
贫困地区淘宝村是新时期新背景下电商扶贫的典型产物,但其增收效果如何有待验证。本文选取2005—2018年河北、湖北、江西和河南四个省份的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考察贫困地区淘宝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不同贫困地区淘宝村的增收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结果显示:贫困地区淘宝村能使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大约提升6.4%,且增收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贫困地区淘宝村主要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升县域地区财政收入水平以及增加资本积累进而实现农民增收,这意味着应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淘宝村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因事因地因人精准施策,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农户利用电商优势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市场活动,实现农民增收。
2021 Vol. 2 (9): 116-125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6801 KB)  ( 91 )
126 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扶贫创新路径探究
余菲菲, 杜红艳, 曹佳玉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企业在扶贫领域的社会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选取碧桂园、58集团和温氏股份这3个企业,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流程,界定了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扶贫创新的内涵,构建出数字技术对企业扶贫创新的赋能机制模型,提炼出以贫困人口多维需求为中心的产品创新、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创新和 “链式合作与跨链重整”的行业扶贫创新3条扶贫创新路径。
2021 Vol. 2 (9): 126-133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6118 KB)  ( 148 )
134 基于全产业链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
祁春节, 王刘坤, 曾光, 雷泽奎
本文在梳理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农林业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总结 “新农科”背景下对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这3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保障机制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3种类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设想,并对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若干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① “新农科”背景下,大多农林类院校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未有明显区别且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农林类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应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及配套保障机制;②校企联合、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是当前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政府、企业等力量创新培养模式,丰富培养内容,改进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愿;③部分农林类高校已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践,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新时代背景下农林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了改革经验。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教育、农业部门以及全国农林类高校提供有益参考。
2021 Vol. 2 (9): 134-142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7399 KB)  ( 80 )
       人才研究
143 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激励的复杂政策因果机制及其整体性治理
刘鑫, 杨曦
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权属配置实现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是中国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政策探索与制度创新,但其中的政策因果机制还不清晰。本研究结合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激励的政策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治理碎片化困境,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域下构建科研人员产权激励的复杂政策因果机制框架,引入过程追踪法以提炼改革案例中的复杂政策因果机制。研究发现,治理主体间利益平衡与复杂政策体系的治理碎片化构成了影响科研人员产权激励最终结果的因果机制链。最后,本文提出了破解上述治理碎片化问题的整体性治理策略。
2021 Vol. 2 (9): 143-152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7214 KB)  ( 116 )
153 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分析
虞惠, 唐恒
本文对10所大学的校友会及技术转移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和解释结构模型 (ISM),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剖析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的逻辑关系及层级结构,并以江苏大学的案例揭示了ISM模型在实践中的表征。研究发现,校友资源是开展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重要社会资本,明确了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直接、间接、基础和根本校友资源因素,为大学技术转移理论研究做了有益补充,也为大学利用校友资源提升技术转移绩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1 Vol. 2 (9): 153-162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6824 KB)  ( 75 )
       国际研究
163 专利链接制度的竞争风险及法律因应研究—基于美、加、欧、印、澳、韩经验的比较
孙瑜晨
2020年签署的中美经贸协定引入了专利链接制度,但从多个国家移植该制度的经验观察中发现,此种旨在 “链接”仿制药上市审批与原研药专利保护的早期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延迟仿制药市场进入的效应,而充分和及时的仿制药竞争能够平抑药价、保障药品可及性,产生巨大的消费者剩余。作为极为依赖仿制药的国家,中国务必要警惕专利链接蕴含的竞争风险,应借鉴各国反链接垄断的制度移植实践,通过监督药品专利登记、取消仿制药审批自动暂停、增设损害赔偿条款和严查反竞争和解协议等举措,实现药品竞争和创新政策的平衡,促进仿创双方共同发展。
2021 Vol. 2 (9): 163-172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8049 KB)  ( 124 )
173 基于多维矩阵式评估框架的中美学术合作影响研究
阿儒涵, 褚茜雅, 代涛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演化升级,对中美学术合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客观评估中美学术合作对中国的影响,以便为应对未来中美学术合作变革提供证据支撑,本研究以2010—2018年仅由中美两国合作产出的269647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整合了论文产出中所蕴含的显性信息、隐性信息与绩效信息,构建了多维矩阵式评估框架:横向维度将合作研究产出拆分为中国主导的合作研究、美国主导的合作研究以及两国共同主导的合作研究三个互斥的样本子集;纵向维度从参与者、研究内容、研究水平入手,系统分析中美学术合作研究在对象、内容及水平维度的特点。旨在通过长周期、大样本、多维视角的数据,刻画中美两国在学术合作中的角色与地位,对中美两国学术合作的影响做出客观评估,为合理应对两国关系变化对学术合作的影响提供证据支撑。
2021 Vol. 2 (9): 173-180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5199 KB)  ( 104 )
181 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科技政策展望—政党变动的视角
李研
科技创新合作是中德关系的重要内容,对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科技政策走向进行预判,有助于中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本文提出对华政策和科技促进发展是德国制定对华科技政策的两大思考维度,这两大维度在德国政党层面体现为某一政党的对华态度以及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通过构造预测政治和人事变动对德国对华科技政策影响的分析象限,本文对四种情景下的德国对华科技政策走势进行了展望。针对德国方面的变化,应尽快明确中德科技关系中潜在的 “合作点”和 “冲突点”,通过各个平台做好前期沟通,促进中德科技合作关系尽快在大选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2021 Vol. 2 (9): 181-188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6182 KB)  ( 142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