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0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专题笔谈
卷首语
卷首语
0
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预期良好
本刊编辑部
2020 Vol. 1 (9): 0-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863 KB) (
245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0 Vol. 1 (9): 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596 KB) (
142
)
专题笔谈
1
世界主要经济体研发经费投入多元化实践及启示
马艳艳, 王茜
2020 Vol. 1 (9): 1-4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3103 KB) (
336
)
4
中国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的演化及发展趋势
俞立平
2020 Vol. 1 (9): 4-7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2956 KB) (
345
)
7
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张明喜
2020 Vol. 1 (9): 7-9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2980 KB) (
332
)
9
构建科技创新多元投入的创新生态系统
李娜娜
2020 Vol. 1 (9): 9-10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2046 KB) (
277
)
11
促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元化投入的建议
唐福杰
2020 Vol. 1 (9): 11-12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1826 KB) (
251
)
13
以多元化投入促进自主工业软件发展
董豪, 邓昌义
2020 Vol. 1 (9): 13-15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2346 KB) (
432
)
科研管理
16
基于分类评价视角的科研机构评价方法初探——以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郭佳程, 胡志刚, 张琬笛
分类评价具有指标适用合理、便于同类比较等优点,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科研评价改革方向。本文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案例,从分类评价的角度,运用层次聚类、多维尺度分析的方法,对各实验室进行评估研究。将被评估实验室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三个类别,并使用科研产出、学术影响力和受认可程度等多个维度的若干指标对其进行评估,一方面给出各类实验室的评估结果,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分类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2020 Vol. 1 (9): 16-25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7180 KB) (
422
)
26
大科学工程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刘楠, 李海红, 何伟, 张霜, 王成程
本文介绍了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概念和经典模型,分析了国内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选取时存在的困难,提出大科学工程管理能力评价的必要性。从大科学工程特点出发,基于组织环境、管理过程、技术管理、监督和项目结果五个维度,创新性地构建了工程管理能力评价模型,提出工程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细化了四级分解评价指标,以期为其他类似大科学工程提供参考。
2020 Vol. 1 (9): 26-38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7803 KB) (
303
)
创新研究
39
引领性创新:一种创新管理新范式——基于海尔集团洗衣机产业线的案例研究 (2013—2020年)
刘海兵, 许庆瑞
本文通过分析海尔集团洗衣机产业线网络化阶段 (2013—2020年)的创新实践,在已有对创新引领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吸纳负责任创新、有意义创新等理论养分,从理论上尝试回答 “引领性创新如何实现”这一问题,这是构成引领性创新理论范式的核心。研究发现,引领性创新观基础的决策机制、创新战略选择机制、管理机制和组织柔性化机制是后发企业在 “超越追赶”过程中实现引领性创新的关键机制。具体包括:①提出引领性创新观,不囿于短期绩效、秉持长期主义、以用户为中心、聚焦行业痛点构成其内核。②从思想基础、市场依据和决策系统三个方面建构引领性创新观为机制的决策机制。③探讨引领性创新的创新战略选择机制,即动态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和体系化的研发战略。④总结引领性创新的管理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学习机制和协同机制。⑤探讨引领性创新的组织柔性化机制。
2020 Vol. 1 (9): 39-48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7684 KB) (
278
)
49
“虹吸”还是 “涓滴”——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空间极化效应演化研究
罗巍, 杨玄酯, 唐震
立足中部科技创新现状,结合省会城市作为本省单极核心城市的特征,构建科技创新集中度及极化度模型,从区域、省域双重层面对中部科技创新空间极化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区域层面看,中部科技创新处于 “中等极化”水平,且有不断扩大趋势,省会对非省会城市形成 “虹吸”影响;从省域层面看,湖北呈 “高极化”,湖南、山西、河南、江西呈 “中等极化”,安徽呈 “低极化”但有向 “中等极化”水平上升趋势,武汉、长沙、太原、郑州、南昌、合肥对本省非省会城市依次表现为 “虹吸” “虹吸和涓滴交替” “持续虹吸” “持续虹吸” “虹吸和涓滴交替” “虹吸”等影响。最后,从区域层面提出关于 “投入、条件、产出”等方面政策启示,从省域层面提出 “生态位错位发展”等建议。
2020 Vol. 1 (9): 49-58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6802 KB) (
459
)
产业研究
59
制造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基于淘工厂的案例研究
张玉明, 朱艳丽, 张馨月
制造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深入挖掘制造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应用价值,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工厂为例,采用单案例研究法深度探讨平台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顺利运行得益于驱动机制、交易机制、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共同作用与影响,各大机制及其子机制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关系为平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结论为处于探索阶段的制造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稳步成长提供理论支撑,并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2020 Vol. 1 (9): 59-71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9420 KB) (
486
)
72
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霍春辉, 田伟健, 张银丹
本文将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该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净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该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政策通过强化试点城市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劳动力集聚程度、促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以及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城市异质性的检验发现,政策对东部沿海城市的平均影响净效应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政策对重点城市的影响效果显著强于普通城市。为此,中央政府有必要持续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取试点城市,以更好打造区域创新中心,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持续稳定发展。
2020 Vol. 1 (9): 72-83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8100 KB) (
414
)
84
科技人才、全要素生产率与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高文鞠, 綦良群
为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在推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效能,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在理论刻画科技人才投入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剖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作用并提出研究假设;采用全局参比的DEA-Malmquist方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测度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固定效应和SYS-GMM法探索性构建静态和动态中介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计量检验科技人才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并进行内生性检验。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并呈现 “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短期内科技人才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且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科技人才与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间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但不同区域表现出差异化的中介效应主导机制。长期内区域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累积效应明显,且动态模型较静态模型的影响作用和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2020 Vol. 1 (9): 84-95 [
摘要
] (
47
)
HTML
(1 KB)
PDF
(7546 KB) (
433
)
96
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耦合性测度研究
杨大飞, 杨武, 苏屹, 张小红
基于系统论视角,将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分为技术创新环境、研发、改引、产出和辅助五个子系统,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耦合性,构建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选取专利密集型产业2012—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协调耦合度总体偏低,且逐年下降,原因在于同产业子系统有序发展差异显著。通信设备制造业协同度最高,基本保持稳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协同度最低,且逐年下降。专利密集型产业在耦合分类区间呈 “橄榄”型分布,低度和高度耦合区间数量少,中度耦合区间数量多,高度耦合区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最后,根据各产业协同发展状况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
2020 Vol. 1 (9): 96-103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5439 KB) (
432
)
企业研究
104
新兴技术在位企业成长过程与内在机理——以3D打印企业为例研究
王灿友, 苏秦
本文以3D打印新兴技术为研究背景,对新兴技术在位企业成长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新兴技术企业成长机制模型,明晰新兴技术在位企业成长的内在机理。新兴技术在位企业成长过程体现了 “内部资源驱动—合法性推动—外生性撬动”的机制。在种子期,特色技术的内部培育是颠覆性驱动要素;在稳步发展期,企业合法化战略是突破新进入缺陷约束关键;在快速发展期, “并购+战略联盟”的外生性发展策略可不断拓展企业实际生态位,从而实现企业成长壮大。新兴技术在位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体现了组织生态学 “变异—选择—保留”的演化本质。
2020 Vol. 1 (9): 104-113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7503 KB) (
370
)
114
研发补贴、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
邢斐, 周泰云
私人创新市场存在两类市场失灵,即与创新动力相关的市场失灵以及与融资约束相关的市场失灵,且不同创新政策对两类创新市场失灵的矫正效果存在异质性。本文利用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研发补贴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在矫正两类创新市场失灵,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上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研发补贴政策可以通过缓解创新动力型市场失灵和融资约束型市场失灵以促进企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创新动力型市场失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难以缓解由融资约束引致的企业创新活动不足的问题。本文为理解创新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路径。
2020 Vol. 1 (9): 114-124 [
摘要
] (
35
)
HTML
(1 KB)
PDF
(7134 KB) (
410
)
研究与探讨
125
“人才帽子”异化的机制研究
梁帅, 李正风
中国各级政府通过人才工程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赋予 “人才帽子”称号并给予特殊保障措施,但是以 “人才帽子”为表征的海归人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异化现象,对中国学术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以山东省为案例研究区域,以海归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发现 “人才帽子”异化现象是在中国逐渐加强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及将 “人才帽子”作为重要政策工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在人才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绩考核的纵向叠加、政策配套的纵向叠加和行动者利益的横向叠加的 “三重叠加”造成 “人才帽子”的异化现象。最后,提出完善海归人才政策的对策建议。
2020 Vol. 1 (9): 125-132 [
摘要
] (
35
)
HTML
(1 KB)
PDF
(5558 KB) (
424
)
133
人工智能与中国要素报酬分配——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
李霞, 涂涛涛, 雷泽奎
基于标准GTAP模型的框架,本文探究人工智能冲击对中国要素报酬分配的影响。在本文中,人工智能既体现为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又表现为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的增加。在此基础上,讨论人工智能的深化、广度、强度等冲击对中国要素报酬分配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人工智能冲击中国要素报酬分配的传递路径中,人工智能的深化和广度是影响要素报酬的核心因素,而人工智能的强度、非熟练与熟练劳动力替代弹性对要素报酬的变动均不具有根本性影响。具体而言,世界范围的人工智能深化有利于中国资本要素报酬增加,而不利于中国的劳动要素报酬;由中国引领的人工智能深化同时有利于中国的资本和劳动报酬;由美国引领的人工智能深化既不利于中国的资本报酬,也不利于中国的劳动报酬。此外,人工智能强度、非熟练与熟练劳动替代弹性不会显著改变人工智能深化影响中国要素报酬的变动方向。
2020 Vol. 1 (9): 133-144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8007 KB) (
337
)
145
社会—技术系统可持续转型研究:思路、批评、进展及反思
姚遂, 陈卓淳
可持续转型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领域,其核心思想是研究如何实现和管理当前非可持续性的社会—技术系统根本性转变。本文在介绍该研究的4个思路基础上,结合发展过程中受到的主要批评,从转型机制的深入、行动主体、地理空间、政治和权力以及政策研究5个主题归纳其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可持续转型研究不断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洞见以修正和补充不足,使之呈现出开放和争鸣之势,但是该研究依然还面临诸多挑战,新问题需要学者进一步反思。可持续转型研究对中国的系统转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将中国真正纳入全球可持续转型研究更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0 Vol. 1 (9): 145-155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8635 KB) (
355
)
国际研究
156
研究基础设施的影响评价:OECD的经验及启示
程燕林
研究基础设施是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和物质条件,其投资回报受到政府部门、管理方、科学家等利益相关方的关注。OECD构建了一套由核心影响指标与全面综合指标组成的评估参考框架,为研究基础设施的科学、经济与社会影响评估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工具。本文从评估逻辑模型、指标框架、如何使用评估框架三个方面对该框架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总结该评估框架的特点,并据此从影响评价的理念、指标框架的 “嵌套式”设计、指标的选择与非强制性使用,以及差异化评价等方面对中国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与评价提出建议。
2020 Vol. 1 (9): 156-164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6754 KB) (
279
)
165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预算制度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吕佳龄, 玄兆辉
研究与发展活动是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内容。基于预算安排的研发经费规模及其占比是财政科技投入偏好的重要体现,彰显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中国现行的政府收支科目中虽设立了科学技术支出类别,但尚未明确列示研发预算科目或可行的数据归集方法,这对于判断财政科技投入绩效以及分析和调整科技投入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都造成障碍。研究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中有关研发支出的制度安排与具体实践,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研发经费支出分类方法及统计数据应用等,对研究者分析和探索建立中国研发预算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绩效以及支撑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0 Vol. 1 (9): 165-175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8096 KB) (
352
)
176
循证决策体系下英国科技评估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王再进, 傅晓岚
本文从循证决策的起源与内涵、评估与证据的关联、科技决策的有效性和高质量评估的互动三个方面探讨循证决策给科技评估带来的影响,分析了2016年新一轮科技管理改革以来英国的科技评估制度设计、政策保障、组织体系、管理机制与特点,以及评估实践发展情况。在研究借鉴国外先进评估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科技管理系统中引入循证决策机制、加强科技评估制度规范建设、构建完善评估数据信息系统、探索建立评估成果共享机制、加快科技评估行业发展等政策建议。
2020 Vol. 1 (9): 176-188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9007 KB) (
375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