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0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中英文目录
卷首语
 
 
       卷首语
0 加强精准施策的技术支撑
本刊编辑部
2020 Vol. 1 (1): 0-0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851 KB)  ( 235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0 Vol. 1 (1): 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730 KB)  ( 152 )
       科技政策
1 中国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模拟及对策研究
胡丽娜
本文基于2008—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不同情景下中国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模拟。研究显示:降税政策对科技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降税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随时间的延伸呈显著加强的趋势。从继续落实完善减税降费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产出效率、增强高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对强化中国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 Vol. 1 (1): 1-8 [摘要] ( 50 ) HTML (1 KB)  PDF (5679 KB)  ( 532 )
9 保障第三方科技评估独立性的核心要素及其操作性定义
肖小溪, 甘泉, 蒋芳, 李晓轩, 程燕林
独立性是第三方科技评估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本研究通过考察国内外科技领域开展第三方评估的若干典型案例,揭示第三方科技评估中保障独立性的三个核心要素,即第三方主体、程序公正、标准客观,并提出各核心要素的操作性定义,为进一步在科技领域以及更广泛的公共管理领域真正落实第三方评估、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支撑。
2020 Vol. 1 (1): 9-15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5277 KB)  ( 240 )
16 科技人员强制转化闲置职务科技成果的地方立法不足及完善对策
马波, 何迎春
基于鼓励科技人员参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需求,针对科技人员强制转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合理期限内没有实施”的职务科技成果,地方立法实践中形成了三种模式:强制许可模式、法定许可模式和介入权模式。从法律制度体系角度而言,三种模式欠缺合法性和体系性,对现有的科技政策和制度造成冲击。基于《进步法》第20条所规定的科技成果二元归属模式,未来地方立法应当通过赋予科技人员持有者身份和优先实施转化权,为科技人员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提供外部制度支持。
2020 Vol. 1 (1): 16-24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6888 KB)  ( 281 )
25 基础与应用之辩:李政道与杨振宁对中国科技战略的不同观点及现实意义
黄庆桥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李政道和杨振宁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不同观点和建议。李政道针对“文革”对基础研究的否定以及改革开放后功利主义的盛行,极力主张中国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杨振宁针对中国科技和工业落后的现实状况,极力主张中国要更加重视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国家建设的急需,并反对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在如何看待李、杨观点相左这一问题上,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窠臼,非要评判二者孰优孰劣、谁对谁错。二人的观点都很深刻,都有理有据,只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李、杨二人观点相左,对于中国科技发展而言,反而是好事。不同观点的碰撞,能让中国领导人听到不同的声音,进而能让中国的科技战略决策更加理性、务实、周全。
2020 Vol. 1 (1): 25-32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6234 KB)  ( 312 )
       创新研究
33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创新驱动
魏婕, 安同良
本文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点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创新之路——典型的技术后发国技术赶超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事变迁,中国创新之路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困局和问题凸显。特别是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崛起的“技术牌”屡被打出,所以中国在技术赶超的后半程需要谨记“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告诫,核心关键在于谋求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之路。本文认为,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中国创新之路,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和采纳复杂经济学的思路来提供实际应用,未来中国创新驱动的实践关键在于在复杂性视阈的框架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1+N”多层次创新系统。
2020 Vol. 1 (1): 33-40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6531 KB)  ( 444 )
41 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协同治理框架——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为例
丰静, 王孟钧, 李建光
本文针对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面临的组织障碍,在文献回顾基础上,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一般情形下技术创新协同治理框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协同治理包含组织间契约治理和多团队协作治理两个层次。契约治理包括正式契约治理和关系契约治理,在治理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风险、交易成本、社会资本等情景因素。协作治理基于任务互依性展开,依据互依程度和互依形式等对结构型协作治理和关系型协作治理进行合理配置。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应综合考虑层次内不同治理维度匹配和层次间治理机制耦合,以实现异质性创新资源高效整合,提高协同创新质量与效率。
2020 Vol. 1 (1): 41-49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6549 KB)  ( 441 )
50 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动态综合评价——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范德成, 李盛楠
为了实现对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本文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及创新基础环境五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最大序差法和“厚今薄古”归一化法对创新环境的现状和增长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现状水平不高,但存在一定的增长性;创新环境的现状与增长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增长性的波动强于现状;创新环境的综合水平总体较低;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环境综合水平差异明显。提出了改善创新环境现状、关注创新环境增长性、降低波动程度及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环境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2020 Vol. 1 (1): 50-59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5325 KB)  ( 419 )
       产业研究
60 基于创业资源需求认知差异性的孵化器干预行为研究
李伟, 海本禄
创业者和孵化器对创业资源需求的认知差异性,是导致孵化器资源低利用率的一项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深圳市8家孵化器及52家在孵初创企业的访谈,发现创业者预期资源需求与孵化器观察资源需求间差异巨大,创业者历后资源需求与孵化器观察资源需求相一致。这种差异源于创业者的认知偏差、缺乏自我意识、短期导向和不愿走出舒适区等方面。孵化器可通过积极辅导、强制参与、设定目标、团队招聘等干预方式,迫使初创企业意识到资源缺口并发展缺失资源。这一研究成果拓展了对孵化器资源低利用率的成因解释,并为孵化器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进行精准支持提供参考。
2020 Vol. 1 (1): 60-68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6541 KB)  ( 244 )
69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与技术路线图模型
黄剑锋, 章晓懿
智慧养老是破解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新路径,从2011年智慧养老兴起至今,中央密集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产业发展。本文整合政策工具与技术路线(P-TRM)模型,对2011—2019年中央政府发布的政策文本及智慧养老产业发展阶段的现状进行历时性分析。发现智慧养老产业政策在环境型、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方面的区别,以及各个发展阶段政策工具使用的差异及缺失。最后,从优化政策工具和明确政企角色提出未来发展的路径。
2020 Vol. 1 (1): 69-79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7191 KB)  ( 293 )
80 制度环境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
孙晋云, 于明超, 韦朕韬
文章选取2009—2015年中国的30个省级区域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同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地区制度环境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均值为0.392,低于调整前的效率均值0.649,主要受制于低水平的规模效率。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受到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其中,非国有经济、产品市场发育有利于提高本地区及相邻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要素市场发育未能推动本地区及相邻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存在正向的直接影响,但不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2020 Vol. 1 (1): 80-87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5776 KB)  ( 376 )
       企业研究
88 能力-治理视角下网络结构对技术能力的影响
王卓, 王宏起, 李玥
本文基于中国典型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专利引用数据,以技术重叠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非线性动态门限模型,将“能力-治理”视角下度中心性与结构洞作用关系纳入对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框架中,探讨网络结构演化对技术能力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方式。研究表明:能力观视角下,企业更倾向通过能力获利及互补性专业化知识实现核心能力竞争优势。网络结构受技术重叠影响对核心技术能力呈倒U型影响关系,且存在显著三重门限效应;治理观视角下,企业倾向通过动态组织化惯例修正核心能力刚性及治理信息过载。网络结构受技术重叠三重门限影响对非核心技术能力具有负向阻碍作用。研究旨在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实证参考。
2020 Vol. 1 (1): 88-95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5358 KB)  ( 264 )
96 价值共创视角下基础通信企业转型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孙楚, 曾剑秋, 董豪
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基础通信企业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厘清中国基础通信企业转型的综合动因,构建基础通信企业转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混合MCDM方法,将DEMATEL与ANP方法相结合,分析各因素间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最后运用PROMETHEE方法,以中国三家基础通信运营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找出这三家基础通信企业转型绩效与期望水平的差距,并给出策略建议。
2020 Vol. 1 (1): 96-106 [摘要] ( 50 ) HTML (1 KB)  PDF (6999 KB)  ( 192 )
107 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影响企业持续创新
白旻, 王仁祥
本文基于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结合当下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现实需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创新影响的同时,利用沪深上市企业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持续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相较于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这种支持作用在自愿披露企业中更为显著;在考虑行业特征和政策环境后,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创新之间的支持作用在非高技术产业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时更为明显。本文在拓展了企业持续创新相关研究的同时,也为创新驱动战略下企业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0 Vol. 1 (1): 107-115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5497 KB)  ( 445 )
116 政企共演视角下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
朱浩, 李林, 何建洪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技术追赶历史和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技术追赶路径选择框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政企共演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及频繁互动的内在机理,指出在追赶起步、追赶提升和后追赶三个阶段中,政府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升级—创新驱动”演化与后发企业“技术模仿和二次创新—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演进同步发生,共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并反作用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基于政府意志或行为而形成的政府干预、制度型市场和产权差异等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推动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并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引领,还需要在企业、产业、政策层面持续性地完善制度供给。
2020 Vol. 1 (1): 116-125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7907 KB)  ( 230 )
       区域研究
126 创新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湾区经验与启示
刘佐菁, 陈杰, 余赵, 陈敏
本文通过分析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三大世界湾区发展趋势,提出湾区经济从港口型经济、工业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到创新型经济的四阶段演进规律,并将世界三大湾区创新型经济体系的构成要素归纳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区域协同创新等六个方面。对标世界三大湾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型经济体系存在六大短板,对此,深入剖析世界三大湾区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的基本经验,并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体系建设的六大对策建议。
2020 Vol. 1 (1): 126-133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6394 KB)  ( 282 )
134 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就业乘数效应研究
汪增洋, 张学良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部门就业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就业每增加1%,分别能够创造出约7%的单位制造业就业、约2%的非单位制造业就业,以及约1.6%的单位服务业就业。高技术产业对单位制造业就业的创造作用大于非单位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对单位服务业就业的创造作用明显,对非单位服务业就业的创造作用不明显,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是通过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中介作用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不能直接带动服务业就业增长。
2020 Vol. 1 (1): 134-142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6418 KB)  ( 390 )
       人才研究
143 论文人才评价作用的反思:回归、认可、补充与反对
周华强, 周颖, 冯文帅, 王敬东
本文开展了弱化论文人才评价作用认可度影响因素、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影响因素、论文综合作用、科技人员视角的人才评价指标等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论文综合作用与价值。研究认为,应回归论文提高人才基本科学能力的本质作用,认可论文人才评价的重要作用,补充不同工作性质的特性指标,反对人才评价中的唯论文论和论文无用论。
2020 Vol. 1 (1): 143-155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8034 KB)  ( 551 )
156 院士遴选的决定因素:基于2017年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数据的实证分析
唐家龙, 缪鹏, 蔺洪全
本文以2017年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为研究对象,利用候选人入围、第二轮评审和最终当选各个阶段数据,引入候选人个体因素和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基于多分类无序logistic模型的分析发现:获得国家人才称号、国家科技奖励和担任行政职务对候选人晋阶院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高学历具有负面影响、海外经历具有正向影响,但二者的影响在统计上都不显著。研究结果对于准院士人才培养和院士人才的选拔、评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0 Vol. 1 (1): 156-164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6026 KB)  ( 268 )
       国际研究
165 中国大陆裔移民极少占据美欧大企业高管岗位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封颖
近年来陆续有报道指出,中国大陆裔移民一代极少占据美国职场高端岗位。基于这一现象是否属实及在哪些层面上属实,本文使用273家美国道指30、纳指100、财富美国200强企业(分别代表美国工业核心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大企业)以及170家英德法三大工业核心股指企业(100家英国富时指数企业、30家德国法兰克福DAX股指企业和40家法国CAC股指企业)计算中国大陆裔所占比例,并与印度裔、中国台湾裔及中国香港裔对比。数据验证上述现象确属存在,一是在绝对人数上仅8名大陆裔移民占据273家美企非CEO类普通高管岗位,其中0人占据CEO级别高管岗位;二是大陆裔移民占据美企273家高管岗位的排名靠后、岗位类别极窄;三是美英德法四大股指总计443家企业的CEO类高管岗位的大陆裔移民为0。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作为整体的大陆一代移民极少能在美欧大企业内爬升至高管岗位”这一现象确属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大陆人与美国及欧洲人的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统计年龄段赴美大陆裔移民升任美国企业高管团队难度大,二是中国发展红利期导致较多美企华裔中层管理者被派回大陆;同时排除了两个原因:赴美大陆留学生英语非母语和留学生生源素质和数量。
2020 Vol. 1 (1): 165-180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7211 KB)  ( 187 )
181 欧盟大型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的经验及对中国大科学监测评估的启示
周小林, 李力, 杨云, 翟翠霞
欧盟于2018年8月发布了《欧盟大型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2018》,更新了对新提案的遴选机制和对项目设施和地标设施的评估和监测方法。本文基于对欧盟2006年至2018年5个版本路线图内容及特点的梳理,研究其演化历程和重点关注领域的变迁情况,并着重分析欧盟大型研究设施路线图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最终对中国制定大科学计划(工程)规划或路线图及其监测评估提出思考和建议。
2020 Vol. 1 (1): 181-188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4714 KB)  ( 292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