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8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8-10-05

创新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科技管理
中英文目录
产品研究
卷首语
 
 
       卷首语
0 中非科技合作:互利共赢
本刊编辑部
2018 Vol. 0 (10): 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84 KB)  ( 76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18 Vol. 0 (10): 0-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1718 KB)  ( 81 )
       科技管理
1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40年
吴寿仁
本文以10年为一个阶段,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历程及重要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第一个10年里,国家实施若干科技计划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支持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呈现全面开花的态势。在第二个10年里,引入高新区、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三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完善软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科技成果转化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深化。在第三个10年里,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在第四个10年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制约。以40年的长跨度来观察并总结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与经验,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8 Vol. 0 (10): 1-15 [摘要] ( 70 ) HTML (1 KB)  PDF (11530 KB)  ( 179 )
16 大科学工程建设面临的双重危机
李侠, 李格菲
大科学工程的有效运行需要严格的基础支撑条件:知识、人才与资金,在支撑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大量大科学工程项目会给科技界带来严重危害。主要有三点:第一,透支科技界的信任资本,造成信任红利消失;第二,在基础研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大科学工程会挤占其他学科的发展资源,遏制其发展;第三,大科学工程由于资源过度集中,会造成科技界的割据化现象,伴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路径依赖效应会导致科技界陷入退化模式。
2018 Vol. 0 (10): 16-22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5093 KB)  ( 169 )
23 风险感知视域下科技政策调适机制分析
孙壮珍
公众对技术风险的感知虽基于客观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主观建构性”,而这种主观建构的风险感知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现实中的触发因素而发生转变,而当公众的风险感知发生转变时,为了获得公众的重新接受与支持,就必须对科技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增强其适应性;文章以依赖公众接受度的核能政策发展,分析全球范围内公众感知的转变带来全球核电政策的调整与转变,并提出为了保证科技政策能实现对公众风险感知转变的灵敏快速反应,需建立对公众风险感知的监测机制、调查机制、回应机制以及公众参与的相应保障机制。
2018 Vol. 0 (10): 23-30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6140 KB)  ( 203 )
31 中国科技组织加入国际民间科技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夏婷, 王宏伟, 马健铨, 李焱
对中国科技组织加入国际民间科技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学会加入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学术影响力亟待提高;全国学会在已加入的核心或重要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的影响力增强;全国学会科研后备人才充足,具有竞选优势;国家政策支撑侧重于鼓励,较少有实质性支撑。调查表明:科技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专职人才短缺;面临资金困难;存在体制机制约束。
2018 Vol. 0 (10): 31-38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5542 KB)  ( 173 )
39 政府研发资助是否能拯救僵尸企业——基于上海市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
栾强, 罗守贵, 熊琦, 罗津
本文使用上海市中小企业统计数据,对政府研发资助能否拯救僵尸企业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行业分布来看,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行业和部分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僵尸企业占比较高,而与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相关的行业僵尸企业占比较低;政府研发资助能够在短期内有效避免健康企业变成僵尸企业,但是却会促使僵尸企业在短期和长期都变得更加糟糕。因此,政府研发资助政策应当把是否为僵尸企业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实际操作中应尽可能甄别并剔除僵尸企业,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2018 Vol. 0 (10): 39-45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4103 KB)  ( 213 )
       创新研究
46 中国创新驱动指数的测度
袁航, 茶洪旺
基于“创新驱动认知基础、创新驱动主体要素投入、创新驱动主体成果产出、创新驱动扩散效应、创新驱动溢出效应”五大维度构建中国创新驱动价值链,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驱动指数进行测算,得出结论:在创新驱动价值链的五大维度共同推动下,创新驱动指数持续上升,创新驱动能力稳步增强;创新驱动价值链经历了从“认知基础保障”和“要素投入”协同拉动阶段向“成果产出推动阶段”的推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并具有主导创新贡献度的主体经历了从研究与开发机构向高等学校,进而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让渡;此外,各省份间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且持续的地区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大地区间差距,给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带来巨大挑战。
2018 Vol. 0 (10): 46-52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5304 KB)  ( 228 )
53 技术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升级
凌丹, 张小云
“嵌入”高端化与防止被“挤出”全球价值链(GVC)是三步走升级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对GVC升级发挥怎样的作用?在行业上是否体现出差异?何种行业应该优先升级?采用KPWW方法测度2005—2014年制造业各部门GVC地位,基于“嵌入”高端化视角实证研究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对两类产业GVC升级的影响,再基于防止被“挤出”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不同行业的升级效率。实证结果表明,应重视技术创新,对非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加注重激发创新动力从而实现向高端产业的演变,且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加注重提升创新绩效以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为了谋求升级的效率,应优先进行非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2018 Vol. 0 (10): 53-61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6651 KB)  ( 238 )
62 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创新中介能力构建和演进——以众研网为例
陈佳丽, 戚桂杰, 周蕊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开放式创新平台,通过拓宽外部创新资源范围、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成为创新中介的有效工具。本文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基于资源编排视角深入分析创新中介对开放式创新平台的采纳和使用过程,解剖开放式创新平台作为IT资源如何构建并提升创新中介能力,提出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创新中介能力构建和演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资源编排是构建创新中介能力的关键;同时,资源编排的变化驱动创新中介能力由低阶向高阶演进。
2018 Vol. 0 (10): 62-72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9115 KB)  ( 103 )
73 组织研发投入跳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
贾慧英, 王宗军, 曹祖毅
研发投入短时大幅的提高或者降低对组织绩效有何影响?学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基于西方高度市场化的制度背景,没有深入考虑中国转型经济制度环境的特殊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分析并检验了市场化程度对组织研发投入跳跃与组织绩效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总体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组织研发投入跳跃正向影响组织绩效;而在总体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组织研发投入跳跃负向影响组织绩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素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的发育程度与法制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市场化指数正向调节研发投入跳跃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即当这些方面的市场化指数较高时,研发投入跳跃促进组织绩效,反之则为负向影响;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产品市场发育情况这两个维度对研发投入跳跃与组织绩效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
2018 Vol. 0 (10): 73-81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6489 KB)  ( 176 )
82 绿色能源产业创新政策的量化评价与优化路径探究
刘亭立, 傅秋园
借助文本挖掘工具和PMC指数模型建立绿色能源产业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结合PMC得分和待评价的PMC曲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十项创新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十项政策中,七项政策为优秀级别,三项政策为可接受级别,分别找出各项创新政策的薄弱环节并提供改进建议;对比分析了排名第一和排名最后的创新政策,深入研究政策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三三法则政策优化建议,围绕四项本质特征,通过三个主体推动三项工具落地实施,从而提升创新政策的效用。最后,为绿色能源产业的路径优化提供合理建议。
2018 Vol. 0 (10): 82-92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6436 KB)  ( 265 )
       产品研究
9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产权价值获取模型设计——基于IMEC的案例分析
李红, 左金萍
科学有效的价值获取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通过对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主导的比利时微电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案例的探索性和解释性研究,详细阐述其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独特价值获取机制,据此提出“协调者”知识产权价值获取概念模型,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获取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提供参考。
2018 Vol. 0 (10): 93-100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6109 KB)  ( 214 )
101 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累积效应——基于阶段性和滞后期的实证分析
赵玉林, 胡燕
从创新过程视角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分为科技成果形成、商业价值形成和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三个阶段,测算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滞后期和创新投入的累积比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创新绩效的累积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的累积比率呈倒U型变动趋势,在滞后期前逐渐上升,在滞后期后逐渐下降,并在滞后期处达到最优值66.47%;其创新绩效的累积效应随创新阶段的变动呈倒U型变化趋势,在商业价值形成阶段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均强于科技成果形成阶段,规模经济效益形成阶段不存在滞后和累积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和商业价值形成阶段的创新资本投入,通过累积效应培育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其创新绩效;在评价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时应区分不同创新阶段、不同变量的滞后期以及相应的累积效应,优化现有评价标准。
2018 Vol. 0 (10): 101-110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6943 KB)  ( 172 )
111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创新——基于专利保护的门槛效应
谢臻, 卜伟
根据消费者效用函数和斯塔克博格模型,建立了产业集聚、专利保护和不同创新模式之间的理论联系,并采用门槛模型分别验证了在创新模式不同的地区,专利保护这一制度因素在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创新这两者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对于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的地区,只有当专利保护程度较高时,高技术产业集聚才能有效促进创新;对于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程度较为接近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始终对创新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专利保护程度较高时促进作用较大;对于主要依靠模仿创新的地区,只有当专利保护程度较低时,高技术产业集聚才能有效促进创新。
2018 Vol. 0 (10): 111-119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5707 KB)  ( 232 )
120 涉海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双门槛效应
路璐, 盛宇华, 曲国明, 董洪超
本文针对涉海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企业价值提高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2012—2015年涉海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和Stata15.0软件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的涉海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双门槛效应显著,并且这种非线性关系在沿海地区与非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的门槛值低于非沿海地区的门槛值。样本企业在统计期内的门槛通过情况也存在较明显的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在沿海地区已有所改善,在非沿海地区则亟待解决。
2018 Vol. 0 (10): 120-127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5260 KB)  ( 123 )
128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就业与动能转换的双重视角
肖挺
本文利用2005—2015年中国分省区数据构建面板,实证结果证明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规模的扩张(表现为行业内的就业创造),而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又带动了配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在这种良性循环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会交织在一起。此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还会改变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的动能转换。
2018 Vol. 0 (10): 128-137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6937 KB)  ( 134 )
       区域研究
138 技术创新、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赵峥, 张亮亮, 陈志
本文将技术创新、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纳入一个统一分析框架,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化、技术创新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市化进程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二,技术创新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城市化将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介变量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对外开放、非农就业比重、城市所处区域等控制变量系数的估计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市场化和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将越有能力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2018 Vol. 0 (10): 138-145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6130 KB)  ( 180 )
146 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与城市创新——基于2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倪进峰, 李华
本文利用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维度实证考察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链式反应关系。结论显示:经济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呈正U型关系,但总体来看经济集聚的边际创新效应递增;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最优空间结构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值约为0.423;经济集聚与空间结构的交互效应为负,抑制创新的 “拥挤效应”会出现在集聚程度高的单中心结构城市,但集聚度较低的多中心城市也不利于创新。由此得到政策含义十分明显:考虑到经济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不宜过分强调“城市病”而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城市经济集聚度与空间结构的合理匹配,引导中小城市走紧凑式空间发展道路,适度推动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2018 Vol. 0 (10): 146-153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5863 KB)  ( 163 )
154 京沪地区考虑环境因素调整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刘杨, 刘华辰, 赵峥
随着中国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备受瞩目。北京、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有责任在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本文基于OECD在2016年9月提出的考虑环境因素调整的全要素生产率(EAMFP)概念,使用北京、上海1996—2015年数据,对京沪两地的EAMFP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北京地区EAMFP对于剔除污染后的经济增长贡献度为41.27%,略高于上海地区的40.58%,说明京沪两地在绿色创新发展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
2018 Vol. 0 (10): 154-162 [摘要] ( 32 ) HTML (1 KB)  PDF (5630 KB)  ( 237 )
       人才研究
163 中国科技人才政策主体协同演变研究
徐倪妮, 郭俊华
以1978—2017年我国出台的704项科技人才政策为研究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不同阶段政策主体的合作网络图谱,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并通过构建“广度-深度”二维矩阵探究政策主体的协同演变路径和特征。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主体十分广泛,随着时间的推进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政策主体间的协同程度持续强化,但同时存在政出多门、政策主体协同状况不均衡等问题,据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主体协同机制的对策建议。
2018 Vol. 0 (10): 163-173 [摘要] ( 32 ) HTML (1 KB)  PDF (7804 KB)  ( 165 )
174 高管团队知识结构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吕晨, 曹方卉, 周之桢, 高洪利
本文立足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依据高阶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实证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情境下高科技企业高管团队知识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知识结构能够为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带来显著正向影响。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区分企业所有权性质,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高管团队知识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正向影响越强;而且团队中如果有经济学背景的高管,这种正向影响作用会更强。
2018 Vol. 0 (10): 174-181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5194 KB)  ( 199 )
182 基于商业模式构建的学者创业成长过程多案例研究
姚飞, 谢觉萍, 王大海, 胡静
学者创业不但是双创背景下我国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做强知识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突破大学技术转移瓶颈、提高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迫切需求,而且对大学生创业具有示范及导师作用,有利于壮大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与高质量的就业。但学者创业成长过程复杂、失败率高且从商业模式视角的相关研究罕见。本文通过对天津高校三个典型学者型创业者的深度访谈,探索学者创业初始条件、商业模式与创业成长的本质联系。研究建立了基于商业模式构建的学者创业成长过程综合模型,对学者创业学术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018 Vol. 0 (10): 182-188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5458 KB)  ( 141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