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6年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6-12-15

产业研究
创新管理实践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企业研究
研究与探讨
知识管理
中英文目录
专利研究
商业模式研究
卷首语
 
 
       卷首语
3 房价上涨与科技创新
2016 Vol. 0 (12): 3-3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672 KB)  ( 200 )
       中英文目录
4 中英文目录
2016 Vol. 0 (12): 4-4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949 KB)  ( 120 )
       创新研究
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问题
郭铁成
本文围绕什么是创新驱动、怎样实现创新驱动这一主线,研究了发展动力转换、创新方向选择、全面创新支撑、先发优势带动四个基本问题。认为发展动力转换就是把发展的驱动力从物质资本转换为人才资本、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必须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开发放在首位;坚持“三个面向”的创新方向,必须建立引领型创新体系,包括智能型新兴技术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计划体系、有效科技供给体系;全面创新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非科技创新,主要是设计创新、服务创新、技能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金融创新、政府创新、制度创新等;先发优势带动就是以先发展的领域、产业、地区为基础,先发展带动后发展,共同创新发展,包括战略力量引领未来、领军企业带动行业发展、中心地区带动全局发展。
2016 Vol. 0 (12): 5-9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968 KB)  ( 366 )
10 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下“三可”技术的管理规制
郝海青,毛建民
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下“三可”(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技术面临着调整。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和法学的交叉研究方法,对欧盟、日本、美国的“三可”技术体系及管理规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可借鉴之处,分析中国的现状及不足。中国应制定高位阶的法律及实施细则,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加强过程监管、制定参与主体的工作规范、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等方面实现对“三可”技术的管理规制,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奠定基础。
2016 Vol. 0 (12): 10-15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999 KB)  ( 196 )
16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的通径分析
郭玉晶,宋林,乔小乐
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个视角,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四条渠道。基于以上四条渠道,构建出通径分析模型,定量测算出1990—2014年各变量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影响效应最大,且直接影响要远大于间接影响;②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技术模仿对中国技术进步作用呈抑制效果;③在间接影响效应中,技术模仿、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间接影响效应要远大于直接影响效应,且各变量通过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说明中国可能正在接近后发优势的“临界值”。
2016 Vol. 0 (12): 16-21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1131 KB)  ( 342 )
22 文创产业非功能性创新研究进展
蒋婷婷,谢富纪,冯兆涵,董迎佳
从非功能性创新角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创意创新领域的前沿议题, 以往研究尚未对文献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基于文创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和非功能性创新的概念演化, 首次将软创新 理论引入文创产业及其产业创新研究之中, 并就该领域软硬协同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016 Vol. 0 (12): 22-27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1250 KB)  ( 280 )
       产业研究
28 嵌入价值星系路径的传统产业转型——基于网络组织与创新策略视角
徐玲,刘春香,郭净
在当前成本优势丧失以及同质化过剩倒逼转型的形势下,当初使传统产业企业得以跨越规模化拐点的网络组织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位,如今则可能成为阻碍企业通过创新策略成功转型的障碍。本文从网络组织结构与网络组织演化的角度对增量创新与破坏性创新这两种常用创新策略的瓶颈进行分析,提出嵌入价值星系的多维跨界创新思维的系统创新路径,并为实现此路径提供了建设“两库一平台”的政策建议。
2016 Vol. 0 (12): 28-34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5238 KB)  ( 246 )
35 中国文化创意来源及发掘模式研究
余吉安,肖彬,赵红燕
尽管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对文化创意题材的挖掘与创新也十分缺乏新意。本文以贴近国民生活的电影及动漫等产业为主要案例,旨在深入探讨文化创意来源发掘模式,从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文化题材及空间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创意来源,探讨科技作为文化载体和制作技术在发掘文化创意来源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对文化创意来源的开发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016 Vol. 0 (12): 35-41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1065 KB)  ( 290 )
4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基于1995—2015年统计数据
李炎炎,高山行
论文以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2015年的数据分析整理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将生物医药产业分为起步、加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三个阶段并详述其特征。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支持不足、资本市场支撑不足、研发质量较低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政府统筹引导、企业研发协调等方面提出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建议。
2016 Vol. 0 (12): 42-47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1129 KB)  ( 912 )
       企业研究
48 国有企业技术红利现象消失了吗?——基于上市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研究
冯荣凯,尹博,侯军利
本文运用分层线性方程模型,借助2010—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技术红利现象依然存在,其传导机制趋向复杂化。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资产外部性加强了政府补助对非国企盈利能力的提升,却削弱了政府补助对非国企创新水平的提升,这可能源于国企与非国企间合作的加深对非国企创新的挤出作用。
2016 Vol. 0 (12): 48-53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1021 KB)  ( 268 )
54 企业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俞立平,李守伟,刘骏
为了研究中国高技术企业在创新中协同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了协同创新深度的概念,从宏观文化背景、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成本、政府公共政策以及微观利润水平、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企业发展速度分析了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并基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在协同创新深度的决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协同创新深度无关;中等利润水平和中等垄断程度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企业规模与协同创新深度负相关;新兴企业、成熟企业和高速发展企业对协同创新需求更大。
2016 Vol. 0 (12): 54-59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1028 KB)  ( 214 )
60 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来自2009—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吕晓军
本文以2009—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市场化进程、市场竞争与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政府补贴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增加,并且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越显著;②产品市场竞争越弱的行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促进效果越好;③不同股权集中度的企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政府应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贴力度,并推进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努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2016 Vol. 0 (12): 60-66 [摘要] ( 62 ) HTML (1 KB)  PDF (1077 KB)  ( 370 )
67 企业研发战略、研发绩效评估制度变革及业绩指标选择
巩娜,郭翠菱
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民营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不同研发战略下研发绩效评估制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以TEC公司研发战略转型为例,分析其从客制化研发战略到模块化的标准化研发战略的转型过程中,企业研发绩效评估制度的转变以及关键业绩指标的选择。
2016 Vol. 0 (12): 67-71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1015 KB)  ( 192 )
72 中国文化企业的文化-科技融合机制
余菲菲,张婕
立足当前中国文化企业中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需要,基于复合基础观的理论视角探究中国企业文化与科技融合机制,即“内外资源融合—复合产品提供—复合竞争能力”。在此分析框架的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深圳两家文化科技型成功企业雅昌和华强,探究其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与内在机制,为促进中国文化企业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之路提供借鉴。
2016 Vol. 0 (12): 72-77 [摘要] ( 70 ) HTML (1 KB)  PDF (1000 KB)  ( 239 )
       研究与探讨
78 逆向技术转移和逆向技术溢出的内涵研究
崔新健,章东明
本文首先将传统的技术转移/溢出分为广义和狭义技术转移/溢出,然后引出逆向技术转移/溢出,主要从行为预期性、技术特性、发生空间、主体、流向和渠道等角度梳理出不同技术转移/溢出的特点,并重点比较逆向技术转移和逆向技术溢出的异同,从而对逆向技术转移/溢出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2016 Vol. 0 (12): 78-82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994 KB)  ( 483 )
83 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组织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
宋砚秋,卢梓烨
本研究运用209份复杂产品系统项目团队成员的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结果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组织特征与项目效益的部分中介变量;分层中介效应研究表明,规范性完全通过动态能力影响项目的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联结性除了直接作用于项目效益外,还通过两种动态能力分别作用于项目效益;集中性直接作用于项目的社会效益,同时还通过生产灵活性对社会效益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对于丰富项目组织治理理论、帮助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组织制定应急调整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 Vol. 0 (12): 83-89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1143 KB)  ( 278 )
       专利研究
90 专利实质审查周期的影响因素
文家春,卢炳克
本文从专利申请自身特征的视角出发,分析影响专利实质审查周期的微观因素。随机选取2001—2010年在中、美、日三国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族为样本,构建两水平模型分析技术领域、申请人特征、专利文献特征与专利实质审查周期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专利实质审查周期不仅与技术领域关系密切,而且与申请人的国籍、权利要求数、引用数量、申请途径显著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对政府在完善专利申请制度、健全审查员培训制度以提高实质审查效率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对专利申请人如何缩短实质审查周期、获得更快的专利授权具有指导意义。
2016 Vol. 0 (12): 90-97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1166 KB)  ( 318 )
       知识管理
98 重大工程高管团队的行为整合、战略决策与工程绩效
乐云,白居,韩冰,李永奎
基于重大工程管理情境和高阶梯队理论,构建了重大工程高管团队“行为整合—战略决策—工程绩效”理论模型,通过204位高管问卷样本实证了三者间相互关系的假设。研究发现:行为整合的合作行为、信息交换、联合决策三个维度对工程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战略决策的决策质量与决策速度对于工程绩效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行为整合与战略决策间关系在重大工程情境下具有特殊性,表现为合作行为并未经过战略决策的部分中介作用,而直接作用于工程绩效;高管团队的信息交换与联合决策并未提升决策速度,反而造成阻碍。
2016 Vol. 0 (12): 98-104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1182 KB)  ( 219 )
105 移动互联时代的组织知识共享:从个体认知到团队认知
刘灿辉,安立仁
基于认知视角探讨了移动互联技术对组织内部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在个体认知层面,移动互联技术更多地表现出其工具性的一面,它改变了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强化了个体的知识共享动机,提升了共享能力,创造出了更多的共享机会,从而促使员工更积极地贡献和获取知识;在团队认知层面,移动互联技术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介于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情境,它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方式,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有助于形成高水平的共享心智模型,充分发挥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
2016 Vol. 0 (12): 105-109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1013 KB)  ( 542 )
110 离岸IT外包中如何降低发包方的知识保护: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杜占河,魏泽龙,谷盟
本研究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研究了双方知识缺口、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和价值认同对降低发包方知识保护的作用以及发包方知识保护对知识获取质量的影响。提出了4条假设,并采用180个离岸IT外包项目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发包方知识保护降低了接包方知识获取质量,双方知识缺口与发包方知识保护之间呈倒U型关系,发包方对接包方的依赖和价值认同会降低知识保护的程度。
2016 Vol. 0 (12): 110-115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1022 KB)  ( 164 )
       商业模式研究
116 不同环境情境下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陈曦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市场-政府双元情境划分为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并按照高低程度不同划分为4个不同的信任情景,分别提出不同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理论假设。结果表明,不同市场-政府主导情景下不同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在政府与企业同时主导以及政府主导程度高的情景中,一体式商业模式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市场主导程度高的情景中,阶段式商业模式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2016 Vol. 0 (12): 116-121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1039 KB)  ( 291 )
122 基于结构效应测评的商业模式效能评估
徐天舒,李东
本文将一个具体的商业模式实现其特定功能或发挥其特定作用的程度定义为商业模式的效能,效能的概念能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估商业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开发了结构效应测评量表,并改进了商业模式效能评估量表;基于2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通过对商业模式结构效应的先验性测评,能有效地评估商业模式效能。该实证研究可大大提高商业模式设计和运营的效率并能在投资前有效降低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开辟一条新的可管控道路。
2016 Vol. 0 (12): 122-127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1119 KB)  ( 210 )
       国际研究
128 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出现“井喷”对中国的启示
周程
作者对1901—2016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及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等情况进行考察后,又对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和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高达68岁;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升任高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高达43.35岁;获奖时滞长达28年。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大学里普遍设立荣誉教授称号;将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左右;并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而且在建党100周年之前不宜像日本2001年那样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
2016 Vol. 0 (12): 128-133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1179 KB)  ( 386 )
134 面向互联网的德国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康鹏,张钟元,刘松涛
本文从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创新关系的外在表征分析入手,对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升级的关系进行识别和分析,选取德国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的西门子公司和莱茵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发展可包括网状研发模式、星型生产模式和卫星型营销模式。三种模式通过协同创新、支配创新和嵌入互联创新网络行为,发挥网络、范围和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企业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资源依赖等问题。
2016 Vol. 0 (12): 134-140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1176 KB)  ( 411 )
141 日本科技外交战略与实践探究
惠仲阳,胡智慧
进入21世纪,日本以发达的科技实力为基础大力发展科技外交,在解决全球问题、改善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的科技外交不管是战略还是实践都走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值得中国等其他国家借鉴。文章着重对日本科技外交战略的形成过程与当前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从三个层次分析和总结日本的科技外交实践,尝试为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科技外交提供借鉴。
2016 Vol. 0 (12): 141-146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1048 KB)  ( 361 )
147 国外政府资助型科研众包研究综述
曾婧婧
本文在梳理政府资助型科研众包的发展脉络基础之上,系统研究其功能及运行机制,认为政府资助型科研众包的最大功能在于引致创新和经济资助;其制度设计要素包括众包目标、参赛者规模以及团队合作等;运行机制包括科研众包前期项目征集机制、中期参与者激励机制、后期成果退出机制。由于政府资助型科研众包的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以及其以成果兑奖的后补助性质,在中国实施时需减少因社会性大量投入带来的重复性劳动,应尽量选择前期投入较小、风险较低的项目进行试点。
2016 Vol. 0 (12): 147-153 [摘要] ( 65 ) HTML (1 KB)  PDF (1146 KB)  ( 315 )
       创新管理实践
154 基于多主体的价值共创过程机理——以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张培,刘凤
本文从多主体的视角分析了价值共创的内涵与特征,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价值共创过程研究中,通过对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共创路径分析,提出了包含企业范围、共同范围和顾客范围三个阶段的价值共创实现过程具化模型。
2016 Vol. 0 (12): 154-160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5119 KB)  ( 284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