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5年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12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际研究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中英文目录
科技投资
卷首语
 
 
       中英文目录
3 中英文目录
2015 Vol. 0 (12): 3-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5186 KB)  ( 1334 )
       卷首语
4 推行公私合作模式——政府是关键
本刊编辑部
2015 Vol. 0 (12): 4- [摘要] ( 50 ) HTML (1 KB)  PDF (5186 KB)  ( 1539 )
       科研管理
5 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障碍与对策
杨武松,赵业新
在当代世界各国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运行与保障体系内,形成了“基础研究任务与应用研究市场相结合为导向”、“纯粹市场导向”和“政府计划导向”三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长期以来,中国科研活动与成果转化奉行“政府计划导向”模式,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范混同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之内,缺乏独立体系的管理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一种制度性障碍,导致中国技术类无形资产转化率低下。中国必须更新产权理论认知,构建独立的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法律体系,才能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
2015 Vol. 0 (12): 5-9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1031 KB)  ( 303 )
10 企业多元化经营如何影响研发投入——来自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张兴龙,李 萌
本文首次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视角切入,分析多元化经营如何影响研发投入,并对中国企业研发不足状况做出解释。分析发现企业多元化战略通过协同效应、内部资本市场及风险共担效应间接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实证发现,相关多元化与研发投入存在显著正U型关系,相关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陷阱效应”;不相关多元化对研发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于非国有企业,不相关多元化经营显著抑制研发;地区市场化改革未能改变多元化对企业研发活动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恰当的多元化战略是导致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2015 Vol. 0 (12): 10-15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1081 KB)  ( 331 )
16 科研众包参与主体及流程的特殊性
庞建刚,刘志迎
本研究对现有众包平台进行分类和比较,提出科研众包在参与主体和业务流程两个方面的特殊性。在参与主体方面,科研众包平台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科研问题发布者的身份多样化和问题解决者获得较为丰富的经济报酬;在业务流程方面,科研众包任务的发布更加严格、科研问题解决者的专业性要求更强、科研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更加复杂。在特殊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科研众包需要按照应用型和研究型分类运营,科研众包任务需要分解和模块化。
2015 Vol. 0 (12): 16-21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1812 KB)  ( 374 )
       创新研究
22 实行贸易增加值核算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刘娟娟,张换兆,许建生
贸易增加值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核算方式,其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全球价值链、传统贸易核算方式不精确以及下一代贸易规则的需要。采用贸易增加值核算,对中国整体上是有利的,对科技创新也会产生影响,包括大幅降低高技术出口数据、明确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方向以及加剧科技创新资源竞争。建议中国加快推进贸易增加值核算应用的进程,实施更加精准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以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行高质量大规模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2015 Vol. 0 (12): 22-26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1042 KB)  ( 219 )
27 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是否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升
白俊红,王 钺
利用2000—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研发要素区际流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R&D资本的区际流动能够显著促进创新效率的提升,而R&D人员的区际流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金融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发挥R&D资本区际流动的效率提升效应,而随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是影响R&D人员区际流动的重要因素。
2015 Vol. 0 (12): 27-32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1077 KB)  ( 264 )
33 空间溢出、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绿色创新效率
王 惠,苗 壮,王树乔
本文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纳入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框架内,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度量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历年均值最高,核密度曲线显示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经历由“单峰”到“双峰”的动态演进过程;深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空间外溢效应,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
2015 Vol. 0 (12): 33-38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1129 KB)  ( 307 )
       管理科学与工程
39 基于专利时序数据预测技术机会的方法与实证研究
李冬梅,宋志红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利时序数据预测技术机会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方法,并以1977年1月—2014年6月半导体行业专利时序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半导体行业专利授权数量处于上升状态与下降状态的交替频率较高,且专利授权数量处于上升状态的持续期明显弱于专利授权数量处于下降状态的持续期:专利授权数量处于上升状态的平均持续期约为4.167个月,专利授权数量处于下降状态的平均持续期约为13.699个月。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提出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MRS)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某个特定领域出现技术机会的时间窗口。
2015 Vol. 0 (12): 39-44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1144 KB)  ( 195 )
45 社会网络结构对孵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胡海青,张颖颖,王兆群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理论,提出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洞对中国孵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进而通过DEA法评价了中国孵化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并使用Tobit回归和凝聚子群法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结构对中国孵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后发现: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洞对中国孵化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较低;中国不同地区孵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突出。这一研究结果反映出中国创业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一定作用。
2015 Vol. 0 (12): 45-50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1109 KB)  ( 268 )
51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决策过程及其“人-机”交互机理
程聪慧,郭俊华
本文首先对案例推理用于应急决策的可行性做了分析,然后根据案例推理的“运作-反馈-修正-再运作”闭环渐进过程,提出面向应急决策的案例推理流程;其后将决策人得出方案的心理活动定义为“酝酿-提示-启发-顿悟-验证”五阶段,继而提出“人-机”交互路径包括积极走向的直接启发式、触类旁通式、人机互助式,以及消极走向的因循附属式、利己满足式、独裁冒进式;最后提出目标案例决策方案的概念模型,用以描述决策人在案例库辅助下决策的实现机理。
2015 Vol. 0 (12): 51-56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1214 KB)  ( 195 )
57 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出口贸易
李昭华,杨林燕
本文基于1996—2013年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数据,利用引力模型考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出口贸易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出口贸易边际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且对出口贸易集约边际的影响远大于对出口贸易扩展边际的影响;分行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低技术和高技术行业出口贸易边际的影响更显著;分国别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高技术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出口发达国家的贸易边际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中国同类行业出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边际的影响。
2015 Vol. 0 (12): 57-63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1087 KB)  ( 415 )
       产业研究
64 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吉亚辉,甘丽娟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2015 Vol. 0 (12): 64-68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1882 KB)  ( 335 )
69 生物经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邓心安,许冰茹,杨多贵
中国经济社会跨过温饱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现有粗放型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在兴起的生物经济与即将到来的生物经济时代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农业将具有“双基础”地位;农业与生物相关产业互联大融合;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时机正在成熟。通过玉米产业链案例的实证与归纳,进一步验证生物经济通过生物质产业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一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赋予新的内涵;二是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新的发展观与技术平台。在讨论中,重点诠释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新型农业发展观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意义。
2015 Vol. 0 (12): 69-74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1196 KB)  ( 408 )
       企业研究
75 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研究
胡元林,孙华荣
本文阐述了环境规制、企业环境管理、竞争战略以及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将它们置于一个框架中进行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认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管理认知与积极的环境管理显著正相关;积极的环境管理要通过成本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而环境管理本身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2015 Vol. 0 (12): 75-80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1065 KB)  ( 310 )
81 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政府支持的调节效应
曹 勇,蒋振宇,孙合林,熊素莹
通过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问卷数据,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调控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经济效益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社会效益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愿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支持对调控性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效应,对自愿性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效应。
2015 Vol. 0 (12): 81-86 [摘要] ( 70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257 )
87 双重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污染减排激励契约研究
杜建国,崔乾坤,张靖泉
应用机制设计理论构建了污染减排技术与努力程度均为企业私人信息的污染减排激励模型,分别设计了混同激励契约与分离激励契约,并对契约相关参数进行了数理分析与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减排技术低的企业始终获得保留收益,减排技术高的企业可以获得额外收益;政府倾向于采用分离激励契约,减排技术高的企业倾向于混同激励契约;分离激励契约不利于企业污染减排技术的提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政府决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2015 Vol. 0 (12): 87-93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211 )
       区域研究
94 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
肖 刚,杜德斌,戴其文,胡曙虹
以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主要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和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区域视角来分析1995—2013年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整体上呈现继续缓慢扩大的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的趋势。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类型发生空间转移的特征是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发展水平的差距越大,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邻域背景明显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效应在低水平、中低水平高技术产业发展地区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地区显著增加。
2015 Vol. 0 (12): 94-100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089 KB)  ( 300 )
101 技术创造-扩散网络对比研究——基于省际2008—2012年高校数据
柳美君,李伟平,王元地,陈 劲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高校-企业合作申请专利和高校专利许可数据为指标,基于省际2008—2012年的高校数据,对中国技术创造-扩散网络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主要从省域的地位及行为倾向、“中介人”及“中介行为”、省际联盟、QAP分析四个方面对两个网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创造-扩散网络中:各省域技术流动的凝聚力较好,但省域间的整体联系程度偏低;各省域的重要程度与其经济地域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省域技术输入-输出的倾向不同,极端省份在网络中较受控制,两个网络技术流动的效率不足;省际联盟数量较多、省际间的互惠性较强,但派系林立程度较大;两个网络具有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数量、结构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技术创造和扩散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5 Vol. 0 (12): 101-107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1272 KB)  ( 241 )
108 生态文明视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分析评价
熊勇清,杨评防,白 云
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应用到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中来,在传统DPSIR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新型城镇化的四个核心支点,改进的DPSIR模型将生态要素因子作为驱动力对压力作用的衔接桥梁,能更好地描述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关系,DPSIR框架下生态文明视阈的新型城镇化是提高驱动力,缓解压力,改善状态,消除影响和全面响应。选取广西三城市作为分析样本,实例应用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2015 Vol. 0 (12): 108-114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126 KB)  ( 173 )
       科技投资
115 政府研发资助能否帮助企业获得外部融资
李爱玲,王振山
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资助可能在帮助企业释放相关信号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深市科技创新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在避免样本选择偏误的前提下,实证研究了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外部融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有助于企业获得债务融资,但对股权融资水平未能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有助于相关政府研发资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2015 Vol. 0 (12): 115-119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886 KB)  ( 312 )
120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分析及建议
王再进,徐治立,刘 辉,田德录
基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视角,将史密斯模型作为理论分析工具,从“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等四个影响政策执行的要素入手,对科技界高度关注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剖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深入落实和完善该政策,需要在政策普惠性、便捷性上多下功夫,以扩大企业享受面和受益度为落脚点,并注意解决不同规模企业落实差异和地域失衡这“两个不平衡”问题等政策建议。
2015 Vol. 0 (12): 120-125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1116 KB)  ( 354 )
       人才研究
126 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
芮雪琴,李亚男,牛冲槐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2015 Vol. 0 (12): 126-131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1073 KB)  ( 423 )
132 科技人才的教育经历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为例
张松涛,关忠诚
本文提出科技人才求学机构矩阵,用科技人才流动邻接矩阵表征科技人才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流动。研究科技人才求学期间在不同类别高校之间的流动情况,发现不同高校的科技人才培养水平的层次。根据科技人才流动邻接矩阵,利用各省区的地理坐标数据将科技人才之间的流向与流量展现在地图上,呈现出不同省区市之间科技人才在求学期间的流动状况。
2015 Vol. 0 (12): 132-137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1562 KB)  ( 293 )
138 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研究——面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付丙海,谢富纪,韩雨卿,贾 友,柳 咏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离不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创业者等的调查,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在创新教育、科技创新体制、创业政策环境等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各阶段青年人才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次提出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的思路,希望能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2015 Vol. 0 (12): 138-142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1856 KB)  ( 352 )
       国际研究
143 技术可行到社会实现的时间跨度——基于日本第9次科技预见的研究
周娟,彭莉,乔为国
本文基于日本第9次科技预见的726项数据,发现技术可行到社会实现时间跨度约在7年左右;不同领域技术存在一定差异性,生物和纳米技术、信息、基础性技术等领域略长,而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跨度则略短;基于已有技术整合集成的系统性技术相对单项技术,时间跨度较短。据此建议,国家在制定科技和创新领域政策时要更重视技术周期,可能需要将科技和创新领域规划和评估周期适度延长,并考虑不同领域和技术类型的差异性,重大基础技术突破更依赖大公司等机构。
2015 Vol. 0 (12): 143-148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1123 KB)  ( 228 )
149 澳大利亚科研评价体系的演变、特点与启示
赵 勇,张灵阁,韩明杰,李晨英
本文对澳大利亚科研评价体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调研,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专家遴选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ERA的特点及带来的启示,旨在为中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2015 Vol. 0 (12): 149-155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1439 KB)  ( 348 )
156 荷兰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研究
刘兰剑,张文静,杜向民
荷兰是科研评价结果与科研经费拨付不直接联系的典型国家,其科研评价制度具有独特性。本文从学术性评价、行政性评价和效益性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荷兰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发现荷兰人文社科的评价具有制度化程度高,紧密与国际接轨,强调研究成果的原创性,重视成果的社会转化,关注科研人员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过程以同行评议为主,辅以文献计量,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七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完善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引导科研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015 Vol. 0 (12): 156-160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5198 KB)  ( 180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